杨朝清
眼下,正是早稻播种的农忙时节。在宁波市象山县丹西街道仇家山村的稻田里,“95后”新农人、新乡贤潘文达操作的农用无人机携带着早稻种子起飞,按照提前设定的航线,均匀地将稻种撒向田间。“去年,在县农技推广部门的助力下,象山60%的农田用上了我们的无人机飞防技术。”潘文达自豪感满满。5月6日《宁波日报》)
在一个改革创新的时代里,传统农业需要注入更多“时代感”,“无人机播种”只是一个缩影。返乡就业创业的年轻人能够“发挥作用,实现价值,赢得尊重”,关键在于实现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传统农业赋能,让更多农民品尝到智慧农业带来的“甜头”。
习惯成自然,习惯有时候也会成为一种“文化枷锁”。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火如荼的今天,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机器换人”势不可挡,种田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需要亲力亲为,农民要实现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的转变。
“无人机播种”作为一个市场富矿,具有广阔的前景。从人工播撒水稻种子到“无人机播种”,不仅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降低了成本投入。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科技改变生活”,让农民对新生事物经历了“排斥—尝试—接受—认同—传播”的过程;“无人机播种”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当地越来越多的农田使用上了这项新技术。
广袤的乡土大地作为“希望的田野”,承载着农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依照老经验、老办法种田追求的是一种“保守的策略”,却也会被人为的藩篱束缚自己,“无人机播种”虽然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但没有改变农业从业者对土地的敬畏和感情,没有改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
乡村同样大有可为,返乡就业创业同样有未来,同样有年轻人大展拳脚的舞台。“无人机播种”作为农家子弟奋斗和拼搏的励志样本,见证了当代青年的自强不息与坚韧不拔;“无人机播种”不仅带来农业生产模式的变革,也带来了村民们精神世界的改变,还观照出乡村的新景观、新变化、新气象。当更多年轻人爱农兴农,乡村才会更有活力、更有希望。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乡村振兴的关键,说到底还是人,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就业创业,除了乡愁和情感驱动,也要尊重和满足年轻人的利益诉求,让年轻人找到“面包”与“理想”的有机结合。如何为各类“新农人”施展才华创造有利条件,如何充分发挥返乡人才的能动性,已经成为各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课题。
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正在亲身感受农业生产的深刻变化;只有营造宽厚包容、人尽其才的环境,只有用蒸蒸日上、大有可为的前程坚定年轻人扎根乡村的毅力与韧劲,乡村振兴才会有更多“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