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睿清 通讯员 任社
陪看病、代取药、助沟通……近年来,陪诊师作为一种新兴职业逐渐走入公众视野,然而缺乏统一的职业规范。24日,我市发放首批“病人陪诊”专项能力证书,这意味着全市陪诊行业迎来了“正规军”。
这批“正规军”有啥不一样?技术力满满是最大的亮点。据人社部门工作人员介绍,本次考核内容紧密结合实际需求,除熟悉就诊流程与医院布局外,考生还要具备沟通技巧、基础病理知识、心理疏导及应急处置等多项能力。“我们希望培养出的陪诊师不仅能够代挂号、帮跑腿,更要能协助患者沟通病情、‘翻译’医嘱和检查报告,并在突发情况下实施初步急救。”该工作人员说。
推动宁波开设这一专项考核的,是陪诊服务所展现的就业空间。据了解,当前我国已有超1.3亿空巢老人,根据《2024老年友善医疗微改造需求洞察报告》显示,超九成(95.4%)的受访老人表示,因就医流程复杂需要陪诊服务。
与旺盛需求形成反差的是从业人员不足。根据企查查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国现存陪诊相关企业数量不足千家,具备专业能力的陪诊师更为稀缺。
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进一步拉大了这一供需差距。以宁波为例,截至2024年底,全市60周岁及以上的户籍老人达187.8万,老年人数较上年增加8.1万,其中涉及的陪诊需求和人才缺口可想而知。
“不少医院来找我们接洽,希望能引入持证陪诊员。在第二期培训中,30%-40%的报名学员是养老院院长,说是要学会后培训院内员工。”本次专项能力培训承办机构负责人温艺表示。
对这一说法,小柏家护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霞表示认可:“在我们平台,每个月会出现10次-20次的陪诊陪检需求,这需要专业持证人员支撑。”
BOSS直聘等招聘平台也展现出宁波对陪诊师的需求。搜索该职业可发现,宁波不少家政机构、养老机构和医院放出岗位,全职薪资可达每月7000元,兼职薪资最高也可达每天300元-500元。
除了旺盛的需求,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也为陪诊行业发展注入动力。今年5月,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发布了《老年陪诊服务规范》,这也是我国首部面向老年人就医陪诊过程的系统性团体标准;9月,浙江省13个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印发促进健康消费更好满足群众健康需求的若干举措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培育专业陪诊陪护市场,提供就医增值服务;在宁波,卫健部门开发了“优享照护”小程序,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半天陪诊、全天陪诊、出入院办理、代办挂号、体检陪同等多项服务。
光明的前景正吸引着越来越多人入行。温艺告诉记者,开办培训两个多月来,已有近200人前来咨询,在报名学员中,更有不少跨行业者来学习,“有不少学员来自教培、物业、房地产等行业”。
从事保险工作的季庆兰便是其中之一。因工作需要,她常陪客户前往医院就诊并收集理赔材料,得知宁波有了陪诊师培训,她第一时间报了名。“学会了这项技能,以后能更好地服务客户。另外,这个行业未来发展比较明朗,多学项技能,未来也能多条出路。”她说。
“随着社会需求演变,一些新职业正逐渐显现。开展此次考核,我们不仅希望能规范行业发展,更希望能提升相关从业者能力,为行业发展持续输送高质量人才。”市人社部门工作人员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