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可晶
城市发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是人民城市建设的价值所在。现代化宜居幸福城市是推动城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重要方面。“十五五”时期,宁波要加快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推动城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突出建设现代化幸福宜居城市的要求,以扮靓“看得见”的景观和完善“看不见”的服务为着力点,内外兼修塑造滨海都市独特魅力,推动现代化滨海大都市迈上新台阶。
扮靓“看得见”的景观,提升宜居城市空间品质
宁波要立足“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两大变化,深刻把握城市发展范式的“五个转变”,统筹推动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好房子”建设、高质量城市更新和城市微改造,扮精扮靓“看得见”的景观,塑造更加彰显宁波特质的城市品质空间。
推动空间布局优化,进一步完善城市交通体系。建立“人房地钱”动态联动机制,结合人口总量、住房需求结构及区域分化特征,差异化调控供地节奏。深化“2070”空间战略,加快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单元,实现产业社区步行10分钟覆盖基础服务设施,构建中心城区与产业平台快速通勤网,建立产业人口住房需求监测平台,促进产业与居住有机结合,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增强城市对产业人才的吸引力,全力推进轨道交通骨干线网建设,优化公交服务体系和城市道路体系,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地面公交为脉络、慢行系统为补充,构建多模式融合的绿色高效出行体系,显著提升通勤效率与出行体验,推动“15分钟幸福和美生活圈”全域覆盖。
统筹实施“四好”建设,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严格实施《住宅项目设计实施细则》,按完善类、提升类、改造类分类施策,源头管控渗漏、空鼓等质量通病,确保新建住房质量和使用性能,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居住环境,不断提升“好房子”占住房比例。提质改造“好小区”,结合片区更新项目、城市体检工作和小区地下管网等专项改造,统筹推进2000年后老旧小区改造,深化“居业物”协同共治,构建城乡建筑安全智能监管体系。共建共治“好社区”,全域推进未来社区(完整社区)建设,加快编制《宁波市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协同打造“好城区”,强化城市设计管控,实施“城市第六立面”整治,综合整治城市风貌,营造优美、和谐城市环境。适应房地产市场新形势,聚焦深化现房销售改革、保障性住房供给等领域,着力构建供需平衡、租购并举、风险可控的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筑牢“保障有力、市场平稳”的住房供应体系。
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优化提升城市空间品质。落实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实施老旧街区(厂区)改造、城乡融合环境整治、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历史文化活化利用和基础设施迭代五大行动,系统推进更新片区改造。推动老旧街区功能转型、业态升级与活力提升,结合城市更新片区、重大项目、重点片区、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统筹城中村改造。开展城乡绿道和公园绿地建设,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城市存量空间提质、文化魅力彰显、生态韧性升级,打造古今交融的可持续发展样板。
完善“看不见”的服务,优化城市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关键在于更大力度“投资于人”,充分重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健全新就业群体社保制度,围绕全生命周期服务需求,深化“七优享”工程,健全完善全龄友好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加快打造“温馨暖心”的现代都市。
优化提升教育医疗服务质效。科学预测人口变化趋势,合理规划教育资源,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入学,重点关注幼托一体,不断提升托育教育一体化幼儿园占比。创新存量空间挖潜模式,通过校舍立体扩容、闲置物业改建等方式,挖掘现有教育用地潜力。加快推动三甲医院区(县、市)全覆盖,重点建设五大“医学高峰”项目,进一步缩减三级医院平均预约诊疗等待时间,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优化完善“一老一小”服务设施。完善托育服务体系,提高每千人口托位数和普惠托位占比,在产业园区配套建设员工子女托育中心,增加托育服务供给,缓解年轻父母的育儿压力。积极开展适老化无障碍改造,联动老旧小区改造,同步开展适老化、无障碍设施建设,增设防滑扶手、应急呼叫装置等设施,鼓励加装无障碍电梯,提升老旧小区适老化水平,为老年人创造更加安全、便利的生活环境。
优化推动就业创业服务覆盖。打响“奔甬而来”全域引才品牌,推进与宁波产业集群契合的重点高校人才交流合作。依托“宁波亲家园”等平台面向在甬大学生、甬籍大学生等群体做好人才服务礼遇。构建技能提升体系,遴选高技能青年人才给予专项补贴,面向高校毕业生开展智能制造、跨境电商等定向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加快建设高标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推动长三角招聘信息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服务覆盖面。
(作者为宁波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