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琳
城市是文明的容器,是发展的引擎,更是人民美好生活的承载。进入新时代,宁波这座兼具深厚历史底蕴与蓬勃现代活力的滨海大都市,始终秉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理念,在“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实践中把握节奏,在“功能提升、文脉传承”的平衡中塑造特色,走出一条让人民满意、让城市出彩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新时代城市建设贡献宁波经验与实践智慧。
锚定“人民至上”的核心,激活城市发展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宁波要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群众期盼作为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将群众参与作为城市发展的动力源,将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成效的试金石,不断激发共建共享的内生动力。
以民意导向定建设方向,让城市发展贴合民生需求。新时代城市建设不是“政绩工程”的堆砌,而是“民生工程”的深耕。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把群众急难愁盼转化为民生实事项目清单,通过“15分钟幸福和美生活圈”嵌入托幼、养老、健身、文化等微空间,让服务触手可及。运用数字平台实时汇聚社情民意,广泛征集电梯加装、停车位改造、共享空间拓展、养老托幼适配等涉及切身利益的意见建议,努力寻求群众利益的最大公约数,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市民。
以全民参与聚发展合力,让城市建设成为共同事业。人民是城市的主人,更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社区议事厅、居民听证会等平台,推广“时间银行”、积分折抵物业费等正反馈机制,鼓励市民以志愿服务、邻里互助、创意众筹等多元形式参与城市建设与社区治理,推动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以群众满意为检验标准,让城市建设经得起历史考验。要始终把市民满意度作为衡量城市建设成效的核心指标,通过问卷调查、网络投票、实地访谈、市民评议等多种方式,广泛收集群众对项目功能、服务质量、环境效果等方面的评价意见,建立健全“建设—评价—整改—提升”的闭环机制,推动城市建设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把握“尽力量力”的平衡,夯实城市发展根基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建议》强调,注重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满足民生需求中拓展发展空间。城市作为民生服务的主要承载空间,既要积极回应群众期盼,全力以赴破解发展瓶颈,又要充分尊重客观规律,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在“有所作为”与“稳步前行”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推动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规模效应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尽力而为:聚焦民生痛点,补齐发展短板。面对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迫切向往,宁波率先设立公共服务“七优享”标准专库,主动作为、攻坚克难,用实实在在的举措回应民生诉求。近些年,宁波坚持将新增财力2/3投向民生领域,推动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等教育突破发展、“健康宁波”成效显著、“全龄友好”扎实推进,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常居全国前列,15次获评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这些“尽力而为”的举措,彰显了宁波破解民生难题的责任与担当,也让群众感受到城市发展的温度与质感。
量力而行:尊重客观规律,科学规划发展。《建议》将适度超前建设的对象限定为新型基础设施,赋予传统基础设施更新和数智化改造的时代任务。新时期的城市建设必须立足自身财力、物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把“量力而行”贯穿于城市建设的全过程,优先保障民生急需、社会效益显著的项目,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规模效应的最大公约数,确保城市发展行稳致远。
守正创新:统筹当前长远,实现可持续发展。“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通过科学决策、精细化管理,在满足当前民生需求的同时,为城市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实现短期效益与长期利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提升传承”的融合,塑造城市独特风貌气质
城市的独特魅力,既根植于先进的设施设备功能,更来源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要始终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提升与传承并举”,在推进基础设施更新的同时,精心守护历史文脉,让宁波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彰显独特气质。
功能提升,赋能美好生活。基础设施是城市运行的“生命线”,也是市民生活的“晴雨表”。《建议》提出,加强基础设施统筹规划,优化布局结构,促进集成融合,提升安全韧性和运营可持续性。基础设施更新始终是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既要持续关注城市交通、景观照明、公园绿地等“看得见”的形象重塑,又要着力推进持续供水供电、综合管廊、智能物联等“看不见”的安全提升,还要持续发力嵌入式服务、适老适幼改造、智慧互联等“感受得到”的服务升级,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宜居、安全、韧性的生活环境。
文脉传承,留住城市记忆。要始终怀着敬畏之心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坚持“保护第一、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例如,在对月湖、慈城古县城等系统性保护和修缮过程中,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功能布局的同时,注重保留传统风貌、街巷格局和历史肌理,既规避“千城一面”的尴尬,也让城市在现代化浪潮中延续文明根脉,在展露时代“新貌”时留存历史“乡愁”。
融合发展,古今交相辉映。在城市建设中,要坚持“让历史融入现代,让现代承接历史”,积极探索城市功能提升与文脉传承的有机融合之路。既保护历史文脉,又拓展城市功能,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保持独特的文化个性和城市风貌。在道路、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建设中,融入宁波传统建筑的元素和符号,如马头墙、坡屋顶、青砖黛瓦等,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历史文化的熏陶。
(作者为市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