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虹波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建议》强调“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为新时代美丽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作为全国首批“蓝色海湾整治行动”试点城市之一,十年来,宁波积极落细落实中央试点工作精神,在海湾整治、滨海城市特色营造中持续创新,不断创造出具有示范意义的发展新样本。未来,宁波要把蓝色海湾十年实践经验转化成为绿色低碳美丽城市制度成果,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
擦亮生态底色:把蓝色海湾经验转化为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新优势
十年来,宁波以国家首批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为牵引,严格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1500公里海岸线作为美丽城市“第一界面”,坚持陆海统筹、系统修复,让“水清滩净”成为最亮底色;坚持价值转化、产业焕新,让“金山银山”加速效益生成;坚持市域一体、城乡融合,让“生态红利”惠及全体市民。初步蹚出了一条“生态修复—价值转化—绿色共富”的系统治理新路子,为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奠定了坚实生态底色。
面向“十五五”,宁波需聚焦“双碳”目标,把蓝色海湾经验从“点上出彩”提升为“面上成景”。一是实施“美丽海湾+”跃升计划,深化拓展国家级美丽海湾示范岸段,同步开展海—岸—城一体化碳汇监测,建立海洋碳汇项目“备案—核算—交易”全链条制度,打造全国海洋碳汇先行区。二是实施“生态海岸带”贯通工程,加快打通断点堵点,配套建设风能、光伏、潮汐能等零碳设施,打造“零碳”滨海风景道。三是实施“蓝色粮仓”建设行动,推广多营养层级生态养殖,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把更多优质蛋白送上百姓餐桌,把“蓝色粮仓”装进“中国饭碗”。
拓展协同路径:构建“湾区—城区—产区”绿色低碳共同体
《建议》要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宁波需跳出“就海湾治海湾”的传统路径,以系统观念打通“湾区—城区—产区”三大空间,实现减污、降碳、扩绿、增长协同增效。
一是以湾区为核,打造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依托“甬有碧水”行动,持续推进入海排污口“一口一策”动态整治,加快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同步实施港口船舶岸电、氢能重卡、风电运维船替代计划,显著提升宁波舟山港集装箱码头岸电使用率,有效降低港口碳排放强度,打造世界一流“绿色港口”标杆。
二是以城区为体,建设滨海低碳都市示范带。坚持“滨江—滨海”一体化更新,高水平推进三江口“城市会客厅”、甬江“外滩二号”、北仑滨海新城“未来社区”三大板块建设,统筹实施屋顶光伏、立体绿化、雨水花园、亲水绿道等低影响开发,显著提升绿色建筑占比,打造“推窗见海、出门见绿、五分钟内进驿站”的低碳生活场景;同步布局城市级“虚拟电厂”,聚合分布式光伏、储能、充电桩、空调负荷等可调资源,实现“海上来电”与“城市用电”柔性互动。
三是以产区为翼,创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链。聚焦绿色石化、新能源汽车、新型能源装备等三大万亿级集群,实施“链主企业+零碳园区+循环基地”计划:在镇海、北仑等地打造零碳(近零碳)产业示范区,推广“绿电+储能+CCUS”一体化模式;在杭绍甬智慧高速、甬舟铁路等重大项目配套建设“源网荷储”综合能源站,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绿色化;在象山、宁海建设渔光互补、农光互补综合能源岛,打造“海上风电+海洋牧场+制氢”融合示范基地,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宁波方案”。
强化制度保障:推动绿色低碳美丽城市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宁波需乘改革之势,用制度之治巩固扩大蓝色海湾和美丽城市实践成果,重点在“跨域联动、多元协同、数字治理”三个维度率先突破。
一是建立“跨域联动一张网”,破解“多头治理”碎片化难题。依托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组建由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住建、交通、水利、农业农村、海洋经济等部门组成的“绿色低碳美丽城市”专项工作组,实行“月度会商、季度盘点、年度述职”;同步建设陆海统筹生态环境监测“一张网”,整合卫星遥感、浮标、走航、岸基站、企业在线等数据,实现“监测—预警—执法”闭环管理,实现重点海湾、重点园区、重点流域碳排、污排“双在线”全覆盖。
二是完善“多元协同一盘棋”,激发政府、市场、社会共生合力。加快制定《宁波市绿色低碳促进条例》,把海洋碳汇、零碳园区、绿色港口、低碳社区等纳入法治轨道;设立“美丽宁波”绿色产业基金,对零碳技术、蓝色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项目给予贴息、担保、奖励组合支持;建立“社会组织小额资助清单”,积极支持环保公益、生态修复、碳普惠、自然教育等微创新项目;推行“民间河长”“民间林长”“民间湾长”制度,完善“市民议事日”“云听证”等基层协商平台,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三是打造“数字治理一张表”,提升绿色低碳决策科学化水平。依托在甬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专业科研优势,共建“绿色低碳美丽城市实验室”,统一碳排放、碳汇、生物多样性、生态产品价值(GEP)等指标口径,构建“1个总体模型+N个业务场景”决策支持系统;建立“第三方评估+公众监督”双轨机制,迭代升级“浙里办·碳惠甬城”数字平台,实现个人碳账户、企业碳信用、项目碳评价“一键通”,让绿色低碳成为市民日用而不觉的新风尚。
(作者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宁波大学法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