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青年就业新“蓝海”

刘纯银

随着低空经济持续升温,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无人机产业同步驶入发展“快车道”,与此同时,从生产研发到应用服务,各类业态蓬勃发展,一系列就业岗位应运而生。据昨日《宁波日报》报道,智联招聘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三季度,无人机产业有关人才需求显著提升。

产业是基础,人才是核心,产业与人才深度耦合,才能实现融通共赢。近日,从飞手到工程师,无人机产业的岗位需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就是低空经济赋能就业的生动缩影。当传统就业赛道竞争日趋激烈,“低空+”正以多元场景与政策红利,为青年人才开辟一片可供翱翔的新“蓝海”。

场景跨界,戳破职业“天花板”。无人机的应用已渗透农林植保、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等23个领域,甚至成为消防员招募的加分项。这种“+行业”模式,要求人才既懂飞行技术,又掌握行业知识。比如,农业植保需熟悉农药配比,电力巡检需了解设备结构。正是这种跨界融合,让青年从“会飞行”迈向“懂应用”,在复合技能中提升职业竞争力。

政策赋能,筑稳人才“蓄水池”。多地政府将低空经济列为发展重点,如宁波提出三年培育200家链上企业,拓展“低空+公共服务”等场景;广州对考取无人机证书的青年提供千元补贴;湖北、湖南等地则通过产教融合基地,推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这些举措以政策“暖风”托举产业“翅膀”,让青年“学有所用、技有所施”。

未来已来,需以“匠心”飞稳“新赛道”。低空经济虽前景广阔,但人才培育仍面临挑战。部分培训机构为追逐风口,简化课程、压缩课时,导致学员“持证易、胜任难”。因此,青年需走出“一证通吃”的误区,树立“能力为本”的就业观,在深耕行业知识中练就“人无我有”的硬实力。同时,院校与企业应深化产教融合,如张家川基地的“理论+实操+项目”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便能参与真实项目,打通从学业到就业的“最后一公里”。

低空经济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一场人才革命。当青年与时代风口双向奔赴,个人梦想便能在产业浪潮中落地生根。期待更多青年以无人机为笔,绘就职业新图景,助力低空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