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应秀一 李敬平
通讯员 朱潘飞 柳泽日
当“浙BA”赛场的欢呼声此起彼伏,一份印着“定胜”两字的梁弄大糕成了球员与球迷手中的热门单品。
这份来自余姚梁弄镇的非遗大糕,不仅用软糯香甜的口感征服了众人味蕾,更让人惊叹的是,在2014年《舌尖上的中国2》播出前,它还只是梁弄镇里几家小作坊的“私房美味”,全镇年销售额不足千万元。如今,80余家经营商户组成的产业集群,2024年销售额已突破6000万元。
“这块大糕不大,但是承载了梁弄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期待,它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浙拾糕首企业负责人施哲锋感慨道。
口感变化快、保质期短,曾是制约梁弄大糕“走出去”的难题。如今,技术团队在大糕保鲜上取得关键突破。“通过提高米粉品质和改变配比,我们做出来的大糕在常温下保软时间显著延长。”施哲锋说,“经-45℃极速冷冻锁鲜后,保质期可达一年。”
创新随之而来。造型百变的主题糕、沁凉清甜的果泥冰糕成为“网络销冠”,大糕主题冰箱贴、橡皮等趣味周边也十分畅销。目前,浙拾糕首的大糕日产量从3000枚飙升至30000枚,80%产品销往市外,日均营业额达5万元。
如果说浙拾糕首是懂年轻人的新生代,那么“阿桥大糕”则是百年匠心的代表。
“我们家做大糕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我是第四代传承人,我儿子是第五代传承人。”阿桥大糕店老板梅柏桥的话语中透着自豪。
说起大糕制作,梅柏桥自有心得:“看起来很简单,但其实讲究很多。就说选米泡米,想让大糕面皮有韧劲、不易发硬,选米是第一关;其次是泡米,一年四季泡米的时间、温度都不同,差一点都不行。”
一颗初心,一份执念。2006年,他背着三十斤重的糕模走进非遗申报的现场;2007年,梁弄大糕被列为余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又被列入宁波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年前,做大糕是为了养家糊口;但现在,我只想把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传承下去。”梅柏桥的话朴实而深刻。
从古老蒸箱到现代流水线,从家常滋味到“乡愁名片”,梁弄大糕的蜕变,是非遗新生,更是当地职能部门“有力度、有温度”的实践。
随着分散商户被集中引导至“大糕一条街”,在常态化监管下,产业发展的重心也从筑牢安全底线,逐步向优质化与品牌化进阶。余姚市场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他们从规范经营、技术指导、品质提升三大维度发力,助力大糕产业升级。
在共富土壤里,梁弄大糕产业正绽放出多元活力——苗族大姐张金梅的“红娘子大糕店”,将“同心共富”“不负韶华”等文创元素融入包装,通过电商平台远销各地,带动30余名各族群众就业;梁弄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开办大糕制作培训班,把技艺送进乡村礼堂;还有不少经营户推出亲子DIY工坊,让游客在揉粉、雕模的过程中感受非遗魅力,为乡村旅游注入新动能……
一块百年大糕,正是在这“鲜、韧、甜”的三重境界中,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从手艺到产业的华丽蜕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