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卡岂能当购物卡刷

江南羽

普通牙刷摇身变为“牙科用毛刷”,日常牙线被包装成“牙科洁治器”,普通面膜宣称是“医用敷贴”,防晒冰袖、口罩也能备案成“医用隔离垫”……这并非产品创新,而是一些商家为套取医保基金精心策划的“变形记”。据央视调查,这种将日用品伪装成医疗器械的违规行为,在部分地区暗流涌动。

医保基金是百姓的“救命钱”,其设立初衷是保障基本医疗需求,绝非可以随意消费的“购物卡”。尽管今年初全国多地医保部门已密集发布预警,明确禁止此类行为,但在利益驱动下,部分企业与药店仍铤而走险,为日用品打通医保结算的“灰色通道”。

这种行为危害巨大。其一,直接侵蚀医保基金池。将牙刷、面膜等大量日用品费用纳入医保支付,无疑是对“救命钱”的蚕食,损害的是全体参保人的共同利益。其二,严重扰乱监管秩序。医疗器械需经严格审批备案,将日用品包装成医疗器械,既规避了日常用品监管,又滥用了医疗备案制度,导致市场不公。其三,助长违规套现歪风。这条由生产端到销售端形成的灰色利益链,为医保套现提供了便利,败坏了社会风气。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行为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和欺骗性,部分消费者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违规消费。长此以往,不仅威胁医保基金安全及可持续运行,更将侵蚀社会诚信根基。

刹住此风,必须多管齐下,持续亮剑。监管部门需完善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动态评估,堵塞备案漏洞,同时对医保定点机构实施最严格的监管,对串通造假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严惩一起。此外,充分运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构建智能监控防线,对异常消费实时预警。

医保基金是守护人民健康福祉的基石,不容任何人觊觎。唯有筑牢制度防火墙,拧紧监管安全阀,才能彻底斩断这条灰色产业链,让医保卡真正回归“治病救人”的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