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渐起,秋去冬来,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这便是节令与物候的默契——自然以细微变化传递着时序的密码。
李蔚以细腻笔触,将七十二物候逐一拆解。从立春“东风解冻”到冬至“蚯蚓结”,每个物候都对应着具体的自然现象与人文习俗。书中最动人之处,在于将物候与现代生活巧妙勾连。例如,“小雪”时节,书中提到“虹藏不见”,现代人却在雾霾天里理解其意——当空气质量下降,彩虹自然难觅。又如“大寒”时节,古人“贴窗花”的习俗,在今日演变为“晒腊肉”“腌咸菜”的年味准备。李蔚并非简单复刻传统,而是让物候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让读者在快节奏生活中,重新发现自然的韵律。
作者在“立冬”章节中提到,此时“豺乃祭兽”,动物开始储备冬粮。这让我联想到小区里那只常来觅食的流浪猫,最近也变得慵懒,常蜷缩在楼道旁打盹。这何尝不是“豺乃祭兽”的现代版?李蔚用平实的语言告诉我们:物候从未远离,只是换了副模样。
令人欣喜的是,书中还穿插着大量生活案例。比如,“雨水”时节古人“獭祭鱼”,如今可对应“城市观鸟”的兴起;“芒种”时节古代农人插秧忙,而现代都市人热衷于阳台种菜。这些案例让读者意识到:物候不仅是农耕文明的遗产,更是现代生活的诗意注脚。
最妙的是,李蔚并未将物候局限在“观察”层面,而是倡导“体验”。她在书中写道:“与其说我们记录物候,不如说物候在记录我们。”这种双向的互动,让传统时序重新焕发活力。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也应当与自然保持对话。这种对话,不是复古的怀旧,而是让生活更有温度的智慧。
此刻,我忽然明白书名“万物有信”的深意:自然从未失信,失信的是疏于观察的我们。
(推荐书友:徐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