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贤德
读完崔海波的乡土散文集《樟村贝母地》,被作者所描写的宁波西乡清秀的山水风光、深厚的文化积淀、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山乡巨变和当今农民对文化知识的热情追求深深打动。
由于我年轻时有过在农村插队落户等经历,因此对作品所描写的农民和农家生活非常熟悉,他们脚踏实地劳作,用勤劳的汗水保障一家人的安居乐业;但又感到些许陌生,他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把新技术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积极主动地适应市场经济的潮流,在奔小康的路上大步迈进。于我而言,强烈的共鸣与新鲜的刺激,构成了本书的双重张力。《樟村贝母地》生动再现了中国东部农村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发生的可喜变化,细致描绘了农民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深入刻画了作者家人朴素乐观、热情善良的精神世界。
《樟村贝母地》让我感受到了作品真实性所带来的艺术感染力。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抒写了山村农民的现实生活,描述了各个季节的主要农活和操作技能,这既是“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在农事安排中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国农民勤劳能干优秀品质的生动展示。作为农家女儿和农村生活的有心人,作者对四时八节的农活自然是非常熟悉的,她对农活的描述如数家珍,在她的笔下,季节就像一条红线,把农家生活片段像珍珠一样串起来。
作品的真实性,还进一步体现在作者对人物形象的真实记述中,体现在对家乡近百年历史变迁与文化演进的细致观察和生动描述中。父亲按照农作物的生长习性,进行有效的田间管理;母亲在操持家务的同时,还抽空去地头劳动;兄弟不但是劳动能手,还利用业余时间勤奋学习武术,在当地群众体育活动中崭露头角。这些文字把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塑造很好地融合了起来,这对于非虚构的文学创作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村民在传承传统习俗的同时,积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传承与创新并重,充分显示了作为山村的主人,对土地、山水、节气、种植和销售等各方面知识的精到掌握与运用。作者的叙事是沉浸式的,让读者深入了解村民对生产生活、自然环境和社会进步的内心反应和实际行动,这样的叙述具有“以真启美”的感染作用。对于内行人来说,能起到经验交流的作用。对于城里人特别是年轻人来说,无疑能激发他们对山村的求知欲望与探索热情。无论是传播现代农村文化,还是激发人们对乡村旅游的热情,本书都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
《樟村贝母地》虽以记叙为主,但作者在抒情方面也进行了创新与探索。如抒发家人之间的亲情,敬爱、喜悦等美好情感大多是在记事过程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对乡亲、外来帮工、企业经营者和小商小贩,作者通过对他们的艰辛劳动与精湛技艺的细致描述,抒发自己的尊敬、钦佩之情;而在行走乡野的过程中,作者又体现出对大自然、小动物、祖祖辈辈安居乐业的土地的热爱之情。“无情不是真文学”,这种融化在记叙中的真情实感,我认为最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崔海波书写的大多是山村中的平凡人、平常事,但由于作者用心感悟,能够体味蕴含其中的生动趣味,并有滋有味地表现出来。她从很多普通乡邻的身上,看到他们独具一格的性格特征与情感表现,又从一些看似寻常的事件中,发现独特意味。正是这种真实而细腻的情感流露,使原本简单枯燥的劳动生产过程,有了灵动的生气和活跃的意味,读来饶有情趣。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无论是记事还是抒情,都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因此,作品的艺术性跟作家的语言表达功力息息相关。语言风格的自然清新是本书的又一重要特色。为了更好地表现村民当今的日常生活,作者用清晰明白的话语来表述山村农活、农具和农作物,用质朴自然的词语和一些方言来描述村里人的生活现状和思想情感,给人很接地气的感觉。她的语言像春天吹过田野的微风,带着贝母花淡淡的香气,展现着沁人肺腑的功效;又像穿过竹林的阳光,给人以温暖和煦的舒适与欢愉。书中也采用了一些网络语言,但数量有限,选择也很严谨,表现出作者在信息时代对语言狂欢的接受有自己的“度”。另一方面又说明她能够较好地处理语言的地域特色与时代发展的关系,把泥土味与时代潮有机结合起来。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崔海波的作品完全来自现实生活,她是生活的有心人,是敏锐的观察者。她生于长于樟村这片土地,是农家的女儿,这里的生活她再熟悉不过了。然而,如果对于自己熟悉的生活没有用心感受和认真观察,熟悉就很可能变为熟视无睹。认真去留心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用作家的眼光和审美的心境去感受和体验生活的真谛,然后再把自己的热爱、欢喜、珍惜和感恩之情融入其中,并且用文学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这是文学创作的必由之路,也是崔海波的成功之道。她之所以能够把现实生活中的“眼中之竹”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就在于她对生活充满了热情,用心去关心发生在家庭和家乡的各种各样的事情;正因为她能够深入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并把自己的思想倾注其中,她才能把感受到的素材转化为心灵中的文学意象,成为创作中的“胸中之竹”;她能够用文字把心中的意象表达出来,使其成为“手中之竹”,以此完成文学形象的塑造,就在于日积月累所形成的文学功底和充满热情的创作欲望。这既是文学生产的艰苦成果,更是作家心灵燃烧的结晶。
让读者了解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的美丽乡村建设,了解当今农民群体的精神生活和情感世界,《樟村贝母地》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