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林昱辰 通讯员王昉)2015年,宁波在全国率先试点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十年来,食责险已覆盖宁波全市大中小学校食堂、集体配餐企业及重点食品生产企业,构建起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风险防护网,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宁波模式”。
成绩斐然,挑战也随之而来。如何让现有的保险服务体系更精准、更高效、更贴近民生,并更深地融入食品安全治理?前天,在宁波举办的“共治共担 共享食安——食责险的未来发展新篇”第二届四明保险论坛上,专家、学者“聊”出了关键答案。
论坛上,专家指出,当前食责险在中小微企业与农村地区的推广仍面临现实障碍。具体来看,这些区域普遍面临三大问题:一是适用于农业种植养殖、物流等环节的专业化保险产品供给不足;二是保险机构与监管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协同机制尚不完善;三是整体参保率仍然偏低,公众认知与参保意愿有待进一步提升。
面对上述难题,应如何系统施策,增强企业的投保动力?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协调司相关负责人在论坛上介绍了三大着力点:“我们加强政策引导,明确将高风险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作为重点推广对象;鼓励保险机构开发多样化保险产品,发挥费率的价格杠杆作用;此外,还支持保险机构优化服务流程,推进投保理赔便利化,多管齐下提升企业的投保意愿。”
宁波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分享了来自基层的实践案例:“在宁波乡村,有许多由老年人经营的小卖部,是村民日常购物的重要去处。这些经营者为人本分,但由于对上门推销的食品辨别能力有限,有时难免会无意中售出问题商品。一旦发生这类情况,随之而来的索赔与纠纷,往往会给这些小本经营带来不小的压力。”
“针对这一现实需求,宁波创新推出了‘农村净食险’。”该负责人介绍,“经营者每年只需支付200元保费,就能获得最高10万元的风险保障。这份在全国具有首创意义的保险,不仅为小微经营兜住了风险,也让他们能够更安心地服务乡邻。”
从一个个具体的保障场景出发,宁波对食责险的未来发展已形成清晰而系统的规划——在广度上,推动保险覆盖从重点领域延伸至全行业,特别是食品源头市场;在深度上,持续创新险种,精准应对各类新兴风险;在机制上,引入分级分类的差异化费率,促进保险与风险管理的深度融合。
“我们希望在服务百姓食品安全、提升社会共治水平的同时,继续为全国食责险的发展探索有益经验。”该负责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