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广阔
10月10日,湖南桃江县人民医院员工在网上发帖子投诉,称工会要举办演讲比赛,医护人员白天忙着抢救病人,晚上还要背演讲稿,非常折腾人。一名员工在帖子中表示,“白天累死累活抢救人命,晚上还要被逼着说学逗唱”,希望停止折腾医务人员的工会活动。14日,桃江县卫健局工作人员表示,该活动已经取消(10月14日极目新闻)。
这场被取消的演讲比赛,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当前职场文体活动中普遍存在的悖论:旨在缓解压力的活动,反而成了压力源头。
表面观之,医院工会组织演讲比赛的初衷无可指责。正如院方回应所言,此类活动旨在“丰富员工业余生活,缓解工作压力”。然而,当“自愿报名”在实践中异化为隐形强制,当“缓解压力”的形式本身构成了新的压力,再美好的初衷也会在现实面前褪色。医护人员用“白天累死累活抢救人命,晚上还要被逼着说学逗唱”的无奈吐槽,道出了形式主义文体活动与真实需求之间的巨大鸿沟。
这场风波的核心矛盾,并非“要不要文体活动”,而是“要什么样的文体活动”。对终日与生命赛跑的医护人员而言,休息本身就是最宝贵的福利,任何可能侵占他们有限休息时间的活动设计,都需要格外审慎。演讲比赛这类需要投入大量业余时间准备的活动,对刚刚结束高强度工作的医护人员来说,无异于“二次加班”。当活动形式与参与者的工作实际、生活状态严重脱节,良善初衷难免南辕北辙。
值得玩味的是院方两次回应的微妙变化。第一次回应强调“严格遵循自愿原则,未对正常医疗秩序造成影响”,隐约透露出对管理权威的维护;而第二次,在卫健局介入后,医院通过“开会投票表决”取消了活动。这一转变颇具象征意义——它标志着管理思维从“我们认为什么对员工好”向“员工自己认为什么好”的转向。投票箱在这里不仅是决策工具,更是人文关怀的具象化表达。
更深层看,这场演讲比赛风波揭示了职场管理中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我们常常习惯于“安排”,却疏于“倾听”。真正尊重员工的文体活动,不应是管理层的一厢情愿,而应是建立在充分调研、民主协商基础上的共同创造。活动的形式、时间、强度,都应当成为可讨论、可选择的变量,而非既定的行政指令。
投票取消一场演讲比赛,损失的只是一场活动的热闹;但赢得的,是对医护人员休息权的真正尊重。当管理者学会放下身段,倾听那些疲惫声音背后的真实需求,职场文化建设才能回归本源。毕竟在任何以“关怀”为名的行动中,受关怀者的声音应该被置于最核心的位置。只有当管理者的善意与员工的需求在同一频道共振,人文关怀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开出温暖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