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征
在就业市场,“35岁门槛”犹如一道无形的墙,横亘在众多求职者面前,成为“拦路虎”。2026年度国考放宽年龄限制,将报考年龄一般调整为18周岁以上、38周岁以下,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放宽到43周岁以下。这让我们看到了拆除“35岁门槛”的曙光(10月14日《新京报》)。
“35岁门槛”是就业市场的一种不合理现象。长期以来,很多企业在招聘时,将35岁作为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将大量有经验、有能力的求职者拒之门外。这一现象,反映的是企业对年龄的刻板印象和短视行为。在其看来,35岁以上的员工可能缺乏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而且可能面临家庭负担重、精力不足等问题。然而,事实未必如此。35岁以上的员工往往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成熟的职业素养和稳定的人际关系,这些是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宝贵财富。
“35岁门槛”的存在,不仅对求职者造成不公平,也对企业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对于求职者来说,“35岁门槛”限制了他们的职业选择和发展空间,使他们在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期面临失业和再就业的困境。对于企业来说,“35岁门槛”限制了人才来源,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对于社会来说,“35岁门槛”加剧了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导致人才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配置,进而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2026年度国考放宽年龄限制,是对“35岁门槛”的破局之举,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社会价值。这一举措体现了政府对人才的重视和尊重,为广大求职者提供了更加公平、公正的就业机会,能够激发求职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这一举措向社会传递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即年龄不应该成为衡量一个人能力和价值的唯一标准,有助于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拆除“35岁门槛”,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政府应该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监管,出台相关政策,禁止企业在招聘时设置不合理的年龄限制,同时,加大对职业培训和再就业的支持力度,为35岁以上的求职者提供更多学习和发展机会。企业应该摒弃对年龄的刻板印象,更加注重人才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合理的招聘标准,为不同年龄段的求职者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社会应该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消除对35岁以上求职者的歧视和偏见。
2026年度国考放宽年龄限制,为我们拆除“35岁门槛”开了一个好头。期待更多企业和单位积极响应,让每一个有能力、有梦想的人,都能在就业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