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带资源开发与评价》课程本硕博一体化育人的新生态

孙 超 李加林

刘永超 曹罗丹

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旨在打破学段壁垒,实现知识的递进深化和能力的综合提升。通过本科、硕士、博士各阶段的无缝衔接,该模式不仅强化了专业教育的系统性,还推动了跨学科融合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宁波大学《海岸带资源开发与评价》课程立足跨学科培养理念,结合人工智能赋能知识图谱课程方法建设,并通过多校协同的虚拟教研室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持续推动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改革,探索高质量人才培养新路径。

一、跨学科育人: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培养复合型人才

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快速发展,海洋资源开发、管理及产业规划涉及地理信息技术、海洋科学、测绘遥感等多个学科,迫切需要具备跨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本硕博一体化培养需紧密结合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基于“地理科学”(理学)与“遥感科学与技术”(工学)两大核心方向,构建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课程设计上,围绕海岸带资源开发、海洋地理、遥感技术及区域规划等主题,设置《海岸带资源开发与评价》《海洋地理》《遥感导论》《区域分析与规划》等跨学科课程,确保学生掌握多学科交叉的基础理论与实践方法。课程体系采用“从基础到应用,从学科到跨学科”的设计理念,并融入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教学方法。具体而言,在本科阶段,学生通过基础课程夯实专业知识;硕士阶段,选修跨学科课程并参与项目实践,初步掌握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博士阶段,则在跨学科科研平台上深入探索学术前沿,推动学科融合创新。此外,学校通过跨学科团队合作,让学生在实践项目中体验多学科知识的整合与应用,从而提升创新能力与解决复杂问题能力。

二、知识图谱课程建设:重塑学科知识体系,推动教育智能化

知识图谱课程建设是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重要支撑,旨在结构化、可视化学科知识体系,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跨学科核心知识的内在联系。该体系以“知识地图”形式呈现学科知识结构,构建“一图统揽、一课贯通、多课互联、学科融合”的课程模式。

地理系采用自顶向下的知识图谱构建方法,首先由地理、海洋、遥感等领域专家基于海量多源数据构建课程知识本体,形成跨学科知识图谱框架。随后,采用人工智能与人工标注相结合的方式,逐层划分知识模块,确保知识点的精准性和层次化。在课程内容设计上,通过结构化、多样化教学资源的整合,打造跨学科知识体系。例如,在《海岸带资源环境》课程中,学生不仅学习海洋学、地理信息技术、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还借助知识图谱了解各学科间的关联及相互作用。此外,学校依托虚拟教研室与跨学科科研平台,构建基于知识图谱的智能化教学系统。该系统通过可视化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学科核心知识,并依托动态更新的知识图谱,使学生随时获取最新研究进展,提高学习效率与科研能力。

三、虚拟教研室建设: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虚拟教研室是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重要创新,借助信息技术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与学术协作。该平台不仅促进跨学科、跨地域交流,还推动了教育资源的集成与高效利用。宁波大学联合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海洋大学、盐城师范学院等高校,共建虚拟教研室,围绕《海岸带资源开发与评价》《海洋地理》《遥感导论》《区域分析与规划》等核心课程群,整合海洋、环境、测绘、经济等学科优质资源,为师生提供更灵活的教学与科研环境。在该平台上,教师可共享教学资源、协同开展科研项目,而学生则可通过远程学习、在线研讨等方式,参与跨学科课程及项目,拓展学术视野,提升实践能力。例如,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地理、环境、海洋等学科教师共同开发课程、联合指导学生,并通过线上平台开展学术交流。此外,学校还计划将虚拟教研室建设为跨学科研究基地,深化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创新性研究项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

(本文系宁波市高校慕课联盟招标课程《海岸带资源开发与评价》、宁波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项目《海岸带资源开发与评价》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

2025-10-14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40059.html 1 3 《海岸带资源开发与评价》课程本硕博一体化育人的新生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