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师范模范班队育成的宁波大学实践

朱剑琼 刘永超 徐皓 吴燕娟

宁波大学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在一流的教学资源和研究平台支撑下,致力于培养具备坚实的地理学知识基础、优秀教育教学能力以及学科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师范人才。

党团引领:筑牢教育初心,传承红色基因。以党建引领团建,形成“正式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红色育人矩阵,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点滴,践行“铸魂育人,践行师道”的核心使命。2017届起专业共有5位党员参与研究生支教团赴贵州支教,以实际行动传递教育薪火。为深化思政教育实效,与全国高校双带头人地理系教师党支部共建,以“土”和“地”为纽带,打造“与宁黔行”系列品牌活动,搭建起校友与贵州学子之间的桥梁,将感恩文化与宁大精神融入实践。通过高年级党员与低年级学生结对的“传帮带”机制,从学业指导到职业规划,实现教育情怀的代际传承,为党组织培养和输送了一批优秀人才。思想引领方面,“地·理”系列主题班会成为重要载体。从“地·理研行”探访红色足迹,到“地·理启智”研讨教学创新,再到“地·理三习”沉浸一线课堂,学生们在实践中深刻领悟“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坚定了投身教育事业的信念与决心。班级持续为党组织输送优秀人才,让更多地理科学师范生投身教育事业,赓续红色基因。

教学筑基:对标核心素养,锤炼师范硬实力。围绕“熟练掌握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与现代化教育技术”这一目标,依托“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构建了“理论-技能-实践”三维能力链,全方位夯实师范生专业基础,培养兼具学科深度与教育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依托《地理教学论》《地理信息技术》等核心课程,构建“地理科学+教育技术”双主线知识框架。通过《微格教学》《中学地理教学研究》等课程,开展“一课多磨”训练。通过“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三段式实践,与效实中学、宁波中学等多所学校开展合作培养,班级所有学生累计完成14周一线教学,将理论转化为真实课堂行动。班级建立“基础培训+精英选拔”机制,定期开展教案设计、板书训练,邀请往届地理师范教学技能大赛获奖者分享经验,班内选拔潜力学生进入校赛集中培训,由校内外导师团队(含地理学科教授、中学名师)开展“靶向辅导”,针对教学设计逻辑、课堂互动技巧等薄弱环节进行强化,学生在浙江省师范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

科研赋能:以学术反哺教学,攀登创新高峰。“具有发展潜力的科研青年人才”是培养方案对毕业生的期待。以科研竞赛为突破口,形成“导师引领-团队协作-学科交叉”的科研生态,上百人次参与国家级、省级创新项目、科研竞赛和荣誉表彰。科研选题紧扣地理学科前沿与社会需求,如聚焦“浙江地表水资源”,利用遥感技术分析时空演变监测与可持续管理对策;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利用密集遥感时间序列,提出顾及物候和水位时序特征的红树林指数,助力于红树林保护与修复。

实践铸魂:扎根大地,服务社会。培养方案强调“深化社会服务,提升责任担当”。将志愿服务作为实践的重要根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从杭州亚运会城市志愿者到社区地理科普讲师,从“地理研学公益营”到乡村教育振兴行动,学生们在实践中全面践行“地理人”的使命。其中,“黏土节”支教项目成为班级的标志性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连续两年同贵州中学开展地理创意课堂,使用黏土模型生动讲解喀斯特地貌,借助星空观测点燃探索科学的梦想。一名参与学生感慨道:“我们带去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教育公平的坚定信念。”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提升了专业素养,更在实践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风采。

成果与展望:从宁大走向星辰大海。党旗团徽映照“为师之道”的信仰,三尺讲台见证“育人匠心”的养成,山海之间的志愿服务始终激荡着赤子热忱的回响。在宁大的四载春秋,地理科学师范集体交出了一份扎实的成绩单,升学至双一流高校深造、考取中学教师编制、加入研究生支教团等。一名毕业生在札记中写道:“宁大教会我们育人,更教会我们育己。”镌刻初心使命的青年教师们,正以“向下扎根的力量,向上生长的光芒”,在基础教育的热土上续写着“留得住、教得好、长得美”的生命叙事。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25SCG094)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土木工程与地理环境学院)

2025-10-14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40057.html 1 3 地理科学师范模范班队育成的宁波大学实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