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雄斌 马仁锋 李加林
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主阵地,在新的发展环境和趋势下,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跨学科知识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是核心要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提升教育质量、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其中推进本硕博贯通培养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本硕博贯通培养强调优化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也有利于缩短人才培养周期,促进学生知识体系形成以及培养质量和效率的双重提升。
本硕博贯通培养是对传统分段式教育的反思,核心是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构建本科、硕士、博士阶段连贯的培养衔接路径,统筹各阶段的学习和科研目标,增强培养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在内涵上,强调整合本科阶段的基础知识、硕士阶段的专业深化,以及博士阶段的前沿创新探索;在目标上,强调培养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宽广知识视野、创新能力突出且能适应学科及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宁波大学深入实施“五育并举”,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等综合教育改革,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3个、专业学位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31个,本科招生专业59个。其中,宁波大学地理学科以滨海地理学为特色优势,于2006年获批人文地理学二级学科学术型硕士授权点、2018年获批地理学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授权点、2024年获批地理学一级学科学术型博士授权点,拥有地理科学(师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本科专业,学科教学(地理)、农村发展、资源与环境等专业型硕士点,不断探索构建更加连贯、高效的地理学本科、硕士、博士人才贯通培养路径,提升滨海地理学学科建设内涵和成效,着力解决各层次人才培养层次性、系统性、连贯性培养力度不足,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化发展成效不足等问题,促进本科到硕士、博士阶段知识与能力的系统递进。
统筹分阶段教学目标。以清晰的目标规划助力学生的知识、学术和职业发展,如掌握基础知识、拓宽学术视野、提升研究能力等,实现不同学段的有机衔接和高效培养。在地理学本硕博贯通培养中,动态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依托省级/校级一流本科课程、校企合作课程等建设,强化不同阶段培养的层级目标,本科阶段重点是地理学基础理论与应用能力提升,构建较完整的地理学知识体系;硕士阶段侧重地理学细分领域的学科深度和专业训练,培养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博士阶段专注理论与实践关键问题的前沿研究,强化创新与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同时,结合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和特征,强化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学生适应复杂问题、复杂系统的跨学科思维和能力。
教学资源一体配置。强调各阶段教学资源衔接共享和优化配置,促进地理学本硕博贯通培养的横向拓展和科学创新。一方面,优化各阶段资源配置,确保不同培养阶段的教学、科研和实践资源层次分明、有机衔接,避免资源断层;另一方面,构建“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促进各学科领域资源共享,激发创新思维。同时,积极利用“陆海国土空间利用与治理”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宁波市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完善本硕博的学科资源配置,激励复合型人才培养。此外,高层次、复合型教师队伍是本硕博一体化建设的关键。近年来,宁波大学地理学科聚焦滨海地理学特色优势,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引进、培养、提升,强化本硕博学生不同需求与教师队伍数质提升及结构协同、教学科研赋能及活力转化等多重协同关系。
教学体系一体化建设。动态更新地理学本科、硕士、博士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形成个性化、层级化、精准化教学方案,打通本硕博选课体系,优化教学方法和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在本科阶段,通过一流课程建设、野外实践、“五位一体”协同育人等方式,提升专业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注重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专业素养;在硕士阶段,结合理论探索、科学探究和实践应用等综合性、系统性特点,采取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以及校内校外导师协同,强化培养质量和效率;在博士阶段,以科学问题为核心,瞄准地理学前沿领域和国家战略需求,找准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强化导学协同,厚植地理学素养和能力。
选拔机制多元化。严格的考核筛选是本硕博贯通培养的基础。设置“成绩-素质”综合考核,如课程考试、科研评估、论文答辩等,确保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具备贯通培养的基础和潜力。同时,强调与企业、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与协同培养,强化本硕博不同层次专业知识、综合素质的培养,形成创新成果。
【本文系浙江省“十四五”第二批研究生省级教学改革常规项目(JGCG2024151)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陆海国土空间利用与治理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