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加减法不好做

张 弓

前段时间,宁波日报理论周刊“论苑”版,发了一篇署名陆仁的评论文章,题为《学会做“减法”》,看了很受启发,想说点读后的感想。

人生一辈子,无非加法和减法。人一出生,就学吃奶、吃饭、喝水、睡觉、走路……学会生存的本领。长大以后,就是读书、识字,小学、中学、大学……学习文化知识。参加工作了,开始还是做加法,向各行各业的老师们学技术,积累经验。

人老了,身体衰老,机能退化,只能做减法,工作量减少,工作时间缩短,工作压力减轻。有些已经退休,就以保养身体为主,即使还有退而不休的,也得控制工作的分量和力度,适可而止。

比较复杂的,是中年阶段。工作了一段时间,掌握了一点本领,积累了一些经验,就会产生换种活法的念头,就会有换个行业换种工作的冲动。如果机缘巧合,判断正确,可能就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反之,如果判断失误,草草跳槽,就可能跌入低谷,甚至一蹶不振。

所以,这是一个敏感的时段,可以说机遇和风险并存。古人提醒我们,人到中年别改行,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我有一位朋友,在一家大单位的内刊做编辑,每天按部就班,衣食无忧。但看到公共媒体广招员工,就有点心动,听说这些媒体名气响,员工收入高,前去应考,居然通过了,很是兴奋。可是到记者岗位上班后,发现自己既不善于发现新闻,也不适应“倚马可待”的快节奏工作,月月不能完成任务,换了几个岗位,都不行。混了十几年,到退休了,可以说一事无成,业绩不值一提,职称未进一级,职务无从谈起,但是年岁已逝,后悔无路。他的教训,我替他总结的是,既不知己又不知彼,不了解公共媒体记者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又不明白自己的长处与短板,盲目跳槽,哪会有活路呢?

中国大规模跳槽的高峰期,出现在改革开放的早期。那时有两句口号叫得特别响,“大胆试!”“大胆闯!”机关的、国企的、集体企业的,有胆量有能力的,以及有胆量但能力不怎么样的,一个一个地“下海”。不少人看准了先机,而且善于在游泳中学习游泳,经过几年奋斗,把民营企业办得红红火火,不仅自己发家致富,而且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

也有一些人,可能是知识储备不足,对市场经济的认知更加片面,以为“自由”就可以无法无天,不受任何管束,包括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于是偷税漏税,行贿受贿,走私偷盗,走上了一条邪路歪路,不仅弄得自己倾家荡产,给国家和人民也造成巨大损失。

这两种不同的结局,要我总结,还是因为“既不知己又不知彼”。

“下海”高潮时,我在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党办当副主任(主持工作),当时的两位年轻同事跟我说,你“下海”创业,我们就跟着你下。我说,我不是做老板的“料”。过了几年,宁波日报急需补充一位评论编辑,看到我常在各级报刊发表评论,就想把我调去报社。那天,一位报社副总编正式找我谈话,说报社希望我过去,但事先说明,职务暂时不能考虑,房子一时分不了,让我回去考虑一下,三天后给个回复。我当即答复,愿意到报社编评论,职务不用考虑,住房我有的。

回来之后,把我的决定向八九位朋友通报,只有一人赞同,其他都持不支持态度。

当时,有意向调我的,还有两个岗位,一个是宁波市政府一个局的办公室主任,一个是大学的校办主任。如把三个岗位放在一起,估计大多数人不会选择评论编辑。我之所以做出如此选择,原因很简单,因为我喜欢评论工作,而且还有一点自学的专业基础。这也可以算知己知彼吧。到了评论岗位后发展还算顺利,与当初的选择直接有关——因为有兴趣,自然就“不用扬鞭自奋蹄”了。

总之,数学课上简单的加减法,一进入人生领域,注定就不简单了。

2025-10-10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39527.html 1 3 人生的加减法不好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