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广阔
家长在地上跪成一排,学生蒙眼从家长背上踩过。有女同学摘开眼罩才发现是父母,直接就哭了。这一幕愧疚教育,发生在河南中牟县第三高级中学。此事经媒体报道以后,引发舆论热议,学校也不得不发布情况说明(10月8日华商网)。
河南中牟县第三高级中学的这场“感恩教育”,与其说是唤醒学生孝心,不如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情感绑架。此事引发舆论质疑后,学校在通报中轻描淡写地将其归为“细节考虑不周”,但其实,这场闹剧的本质是对感恩教育的严重曲解。
感恩,本是源于内心的情感共鸣,却被异化为“踩背”这样带有羞辱性的仪式。家长或许是“自愿”参与,却在众目睽睽之下被迫放下尊严;学生或许在泪水里感受到“愧疚”,却未必真正理解感恩的真谛。这种靠制造冲击性场景催出的眼泪,不是感恩的觉醒,而是被迫共情的无奈,是用亲情绑架换来的短暂情绪波动。
真正的感恩教育,从不需要如此“雷人”的形式。它应该在课堂上老师讲解“孝”文化时的细致解读里,在学校组织学生为父母做一顿饭、写一封信的日常实践中,在父母疲惫时孩子递上一杯水的自然举动间。感恩,不是靠一次“踩背”就能植入心底的,它需要长期的熏陶与引导,需要让孩子在日常点滴中体会父母的付出,在平等尊重的互动中学会回馈。就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却能滋养心灵,而非用极端仪式制造情感压迫。
为何这类荒诞的教育形式会时有所见?部分学校将“感恩教育”简化为“催泪表演”,认为只要能够让学生和家长流泪,最好能够痛哭流涕,就是最成功的感恩教育。这种把形式当教育成果的想法,忽视了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非作秀。这场“踩背事件”暴露的,不仅是学校教育方式的粗糙,更是对学生与家长情感的不尊重。当教育者用“为你好”的名义,行情感绑架之实,只会让孩子对“感恩”产生误解,甚至滋生逆反心理。
教育是一件需要耐心与温度的事。“踩背感恩”闹剧背后的原因,无疑是值得我们反思也是值得我们警惕的。该校在情况通报中所表达的歉意不应止于口头,更该落实到对教育方式的深刻反思上。摒弃形式主义的“表演式教育”,回归感恩教育的本质,让尊重与理解融入日常教学,才能真正让感恩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而不是在荒诞的仪式里,碾碎亲情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