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嘉蒂 柳艾岭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部署,是深化思政课改革的重要任务,是从整体上办好思政课的重要抓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将其列入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加快教育强国建设的重点举措,明确要求把改革创新确立为接下来一体化建设工作的核心主线。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关键在于“一体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点在于“衔接”,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衔接问题,就意味着牵好了一体化建设的“牛鼻子”。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仍存在教学内容重复与断层并存、教学方法与高阶能力培养脱节、评价体系缺乏协同等问题,严重影响一体化建设的系统性与实效性。破解“最后一公里”梗阻,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并非简单叠加或机械串联,而是一项遵循教育规律、注重有机衔接的系统工程。
“四明传习”品牌的协同创新与实践建构
宁波贯彻落实国家要求,依托本土文化资源和高等教育优势,以“四明传习”大思政品牌建设为抓手,从机制、内容和实践三个层面系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初步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育人新格局。
机制创新:以共同体架构推进跨学段协同。在市教育局统筹下,由宁波大学、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牵头,成立“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联盟”和“四明传习·大思政课建设联盟”,推动师资互聘、基地共享、课题共研,为一体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目前已形成“高校引领、区域联动、学段贯通”的运行机制。
内容重构: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开发梯度化课程。以浙东学术文化、海丝文化、红色文化和阳明文化为核心的“四明文化”,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载体。浙江万里学院开发从小学《知行故事绘》至大学《“知行合一”的现代价值》的系列读本,宁波财经学院依托“宁波帮”资源开展大中小学结对研学,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和融合传承。各学段围绕同一主题设计差异化教学目标,如小学阶段注重情感启蒙,初中阶段强化认知培养,高中阶段侧重理论辨析,大学阶段着力实践创新。
实践融合:依托“行走的课堂”促进知行合一。通过“思政巴士”红色研学路线、“四明传习·知行新说”、大运河—甬江口调研、“工匠精神传习课”进产业园等项目,打破课堂边界,使不同学段学生在共同实践场域中实现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目前已开发12条精品实践路线,建立45个实践基地,年参与学生超10万人次。在四明山革命纪念馆,小学生听革命故事,中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大学生讲解理论内涵;在宁波舟山港,中学生观摩现代化港区运作,大学生开展“一带一路与港口经济”课题研究,实现实践育人的梯度衔接与协同增效。
从“有形贯通”走向“有效贯通”的未来展望
宁波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仍需从五方面推进深度创新,实现从“形式贯通”到“实质成效”的跃升。
以数字化赋能构建智慧教研新生态。依托“宁波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思政课一体化数字资源库,整合各学段优质教学资源,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学情分析、内容匹配与精准推送,建立共建共享、动态更新的资源生态。开发一体化教研管理系统,支持在线集体备课、跨校听课评课,提升教学协同效能。
以教学改革推动课堂形态创新。鼓励开展项目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模式改革,建设50门跨学段精品示范课程。推动高校优质思政教学资源向中小学开放,建立中小学教师进入高校课堂观摩、高校教师到中小学开展专题教学的双向互通机制,以教学展示活动促进教学方法和经验的交流推广。
以系统化评价推动全流程育人改革。建立由市教育局主导、高校参与的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质量评价标准》。围绕“知识习得、情感认同、行为外化、社会责任”四个维度,开发连续性评价工具,推动实现从“单学段评价”向“全过程育人评价”转变,强化评价对教学改革的引导功能。
以拓展社会课堂丰富实践载体。整合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化建设成果,深化“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组织学生深入港口企业、乡村振兴示范点、科技创新园区等开展现场教学,开发“现场教学+课题研究+社会服务”一体化实践模式,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深化理论认识,增强社会责任。
以专业化发展培育“贯通型”教师队伍。设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研修基地”,开发贯通型教师培训课程体系。通过跨学段联合教研、双向挂职、主题工作坊等机制,重点培养兼具专业深度与系统视野的“贯通型”师资,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实施一体化教师能力认证,为一体化实践提供人才支撑。
破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宁波的实践表明,只有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持续推动地域文化向教育资源转化,才能有效贯通学段壁垒、激活整体育人合力,逐步构建起既符合国家要求又彰显地方特色的新时代思政一体化育人体系。【本文系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课题(2025YGH044)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宁波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