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学梁
当前,全球经济贸易变局与产业技术革命交织演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面临重大挑战,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孕育重大机遇,开放发展和创新发展成为重要时代命题。面向“十五五”,宁波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宁波舟山港“硬核力量”的殷切期望和考察浙江时关于“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的指示要求,立足港口资源禀赋优势、抢抓科技创新发展机遇,聚力做好贸易物流、科技创新两篇大文章,加快锻造世界一流强港“战略枢纽”硬核力量和世界一流科创区“战略科技”核心动能,为宁波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提供强劲支撑。
锻造世界一流强港“战略枢纽”硬核力量
加快推进宁波舟山港建设世界一流强港,坚持做大规模体量与提升效能质量“双提升”、强化设施优势与补齐服务短板“双发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双拓展”、绿色港口与智慧港航“双促进”、港口发展与城市发展“双互动”,突出更好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助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加快打造“港航产贸城”融合发展的港口经济圈。
一是以打造国际航运综合服务枢纽为导向,加快提升“现代航运服务力”。围绕“要素成市、产业成链”,聚焦最具基础优势的“港船货人商”,突出链式集群集聚,引进培育一批适配性主体,壮大港口物流、货物贸易、航运金融、船舶运维和船员服务等高端航运服务链条,全面增强高端航运资源要素集聚配置能力。
二是以宁波舟山港国际化发展为抓手,加快提升“全球链接影响力”。通过深化与RCEP相关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全球化港航资源战略布局,争取举办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港航发展论坛和展会,跨越式发展远洋运输,推进国际集拼(尤其是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创新发展。
三是以打造现代海洋城市为牵引,加快提升“港产城融合发展力”。把加快发展临港新质产业作为重要突破口,培育发展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新质产业,科学合理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岸线。
四是以打造国家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为目标,优化提升“战略资源保障力”。加快建设原油、LNG、铁矿石、商品汽车、有色金属矿、粮油等储运设施,强化关键资源集储备能力和散分拨功能,推进大宗商品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加快打造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和资源配置枢纽。
五是以建设国家海铁联运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契机,优化提升“腹地辐射带动力”。打造一批千万级集装箱港口设施,建设枢纽型国家双循环铁路货运基础设施,加快形成高效便捷、安全畅通的集疏运体系。实施“北向、西进”战略,建设“四向联通”对外大通道,做强“四港”联动,大力拓展“四沿”(沿海、沿江、沿运河、沿铁路)腹地空间,构建服务长三角、辐射中西部的腹地揽货体系。
六是以“4S”标准为发展愿景,优化提升港口数字化运营能力、绿色安全协同治理水平和行业标准治理话语权。全面推进港口运营智能卓越(Smart)、港口服务满意便捷(Satisfy)、港口生态圈共享开放(Share)、港口发展可持续(Sustainable)数字化改革,推进智慧绿色港口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港航领域国际与行业标准制定。
锻造世界一流科创区“战略科技”核心动能
加快推进甬江科创区建设世界一流科创区,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双链融动”、人才资源与资本要素“双源撬动”、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双向联动”、内部组团与外部合作“双网带动”,突出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为主线,以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为重点,加快构建“教科人产金”融合发展的科创生态圈。
一是构建“策源型”科技创新生态,加快打造引领宁波高质量发展的科创主平台。培育以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为代表的战略科技力量,建立教科人一体化发展、产学研畅通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优化“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创新链路,构建“源地—节点—外围”技术扩散链路,强化“0-1”原始创新和“1-10”成果转化源头供给,成为策动区域创新发展的主引擎。
二是涵养“强磁场”人才发展生态,加快打造创新创业活力迸发的人才新高地。迭代升级甬江人才工程,全力打好人才“引进、培育、评价、激励、服务”组合拳,加快集聚一批全球顶尖人才、科技领军人才、战略型企业家、科技管理服务人才和卓越工程师人才,深化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为中心的人才服务机制,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专业化科技服务、精准化政策服务、品质化生活服务、多元化安居服务,营造成就天下英才创新创业事业梦想的一流环境。
三是培育“新赛道”产业创孵生态,加快打造新兴产业孵化育成的创业引领区。着力构建世界级科技创业生态系统,建设与国际全面接轨的“科技创业特区”,通过精准的政策支持、专业的创业辅导、活跃的风险投资、专业的技术服务和丰富的应用场景,构筑高耐心融资和低成本创业环境,形成覆盖“创意孵化-技术验证—产品开发—市场加速—规模扩张”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持续孕育科技型初创企业和成长型企业,不断涌现新赛道、新业态、新模式,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样板区。
四是塑造“新封面”城市功能品质,加快打造宜居宜业智慧时尚的都市未来城。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超前布局数字孪生、数据算力、智能网联、智慧医疗等新型基础设施,谋划建设智慧化商业场景、沉浸式科技体验空间、特色化精品旅游线,高标准建设“医教文艺体”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出门即景的公园城市、蓝绿交织的生态绿廊、促进交流的垂江绿楔,构建内畅外联的交通设施网络、“轨道+公交”融合的公共交通体系,成为数智先锋、科技时尚、品质公服、魅力家园、交通畅行之城。
(作者单位:市发展规划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