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灿臻
书法作为艺术,其本质是抒情。由中国汉字构建的书法艺术,其目的是通过造型和点画来表达内心感受,即书者个人的思想情感。
书法作品表面看是“写字”,深层看是“写心”。清代书法理论家刘熙载云:“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说明书法艺术是书家展示内心、直抒心意的表达方式。
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有情感的,创作时情绪不同,付诸笔端的笔墨表现也不同。正因为有了情感的投入,畅叙幽情之《兰亭序》,才成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观山水之美,悟宇宙之玄,叹人生之痛,乘兴挥毫写下文思超逸的千古绝唱。颜真卿书《祭侄文稿》,悲愤交加,字随情走,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扉。全篇多处涂抹,无不透露出他内心的挣扎与痛苦。苏轼被贬黄州后,情感的跌宕起伏和孤独惆怅尽在《黄州寒食诗帖》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先天下之忧而忧”之情,成为以书法倾诉情怀的不朽之作。
在对书法经典的临习过程中,总会感受到书家情感的变化,大师们时时提醒我们,书法不能没有情感。文字是工具,书写是手段,有感而发,为感而写,文字就会出现生命的体征与脉动,一切没有情感驱动的作品,是没有生机活力的。只有将自己的情感渗透、溶解到书法作品之中,作品才会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技法是书法存在的基础,创作中书者情感的释放,离不开准确熟练的技法支撑。王羲之云:“点画之间皆有意。”人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是千变万化的,作为以“动”的姿态来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的书法,其笔迹的美在根源上不能脱离现实世界的“情”。点画抒意,线条传情,书者通过点线的组合变化,把个人的情感意志、审美意识等移植于作品之中,正如姜夔所言:“一点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皆有三折。”运动着的线条表达出某种心理暗示,这种暗示会使无生命的线条成为有生命的存在,使观者动情。曲线的流动、柔和,折线的方向多变,短线的浑厚,长线的秀丽,使得线条淋漓尽致地表达着情感。每个字的结体,以及整个空间布局的揖让、呼应、穿插等技法要素,无不体现书者内心的变化。如果失去了技法,则无以谈书法,更遑论抒情达意。
书法作品的情感韵味离不开思想。思想是人类最基本的精神活动,它直接影响着人的认知和情感。思想通常被情感所包裹并通过艺术语言表现出来。每当我们品观古人法帖经典时,仿佛看到一个人鲜活的生命。书者把自己独特的思想、真情实感注入颖锋,解说着自己,感动着我们,以无言的心领神会成为灵魂知己。当我们喜欢一幅书法作品时,可能所喜欢的就是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即其中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书法的艺术高度,应建立在思想的深度上。书法与传统文化血肉相连,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不仅表现人的情性,而且表现学识、才能和志向。书法要臻化境,必先升华情感。通过广泛、深入阅读文学、语言、哲学、美学、绘画等相关书籍,感悟中华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丰富内心世界,从而提升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
为了充分表达情感,书者应该不断克服名利之心。蔡邕认为,“欲书先散怀抱”,胸无杂念,心境娴静,无名利之心。当今的书法艺术,名利似乎总是如影随形。争名逐利,成了书法创作的极大障碍。有名利之心的遮蔽,创作中岂能“澄怀观道”,又岂能有纯真的情感灌注于字里行间呢?
名利让书家创作时过于注重形式和技巧,重技轻情,不少作品是设计出来的,面目精到而内涵不足,一味追求技术的纯熟,自然无法表达个体情感。而未表达个人情感的、无病呻吟的作品,创作出来、模仿出来的自然不是好作品。
书法的情感应是一种自然的表达。一切优秀的作品,皆为本真自我之表露,皆是畅怀自由无拘束状态下完成的,无须刻意安排,无意造作取巧,运笔用墨,舒展自如,自然天成。唯有如此,才能酣畅淋漓地抒发个人的喜怒哀乐。
书写是否自然,暗示着书写者的书写心态与功力深浅。如果下笔时心存顾虑,就会导致运笔不自然,不能表达真情、真心;若是书写功夫薄弱,作品的品位也不可能高。
创作中要学会“用情”,以真情驱技,以率性驭笔,不虚张声势,不故作惊人之态,不斤斤于一点一画,摆脱法度束缚,举重若轻,一任情怀。丰富的用笔技巧加之随性而发之自然书写,神韵自会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