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钧天
日前,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再次剑指形式主义顽疾,强调要坚决纠治“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在这一背景下,PPT里的形式主义问题尤为值得警惕。当下,一些单位和干部将大量精力耗费在制作精美PPT上,过度追求视觉冲击而忽视内容实质,把汇报材料变成“特效秀场”,不仅浪费人力物力,更助长虚浮作风。纠治PPT中的形式主义,必须回归务实本色,让工作汇报少点花里胡哨,多点真抓实干。
PPT本是一种辅助工具,其核心价值在于清晰高效地传递信息。然而,在一些地方和部门,PPT异化为形式主义的“重灾区”。有的单位要求PPT必须“高大上”,动画特效、炫酷模板成了硬指标,甚至专门聘请设计团队包装;有的干部把汇报质量等同于PPT美观程度,追求“视觉震撼”却内容空洞,导致“干货”不足、“水分”泛滥;有的会议以PPT论英雄,谁的材料炫目,谁的“成绩”就突出。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不仅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更掩盖了真问题。《规定》明确指出,要坚决纠治“过度留痕”“包装作秀”等问题,PPT中的形式主义正是此类弊病的典型表现。
过度包装的PPT背后,折射扭曲的政绩观和考核导向。一些领导干部习惯于“以貌取材”,认为华丽的PPT代表工作扎实,导致基层不得不将大量时间投入“材料美化”而非解决实际问题。曾有乡镇干部抱怨,为迎接检查,熬夜修改PPT十余遍,只因领导对配色不满意;还有部门将工作总结变成“图片展”,用大量修图数据替代深度分析。这种“材料出政绩”的倾向,违背了《规定》中“重实绩、轻痕迹”的要求,助长了“做得好不如说得好”的浮躁风气。更值得警惕的是,当汇报变成“视觉竞赛”,真实问题和群众诉求反而被淹没,最终损害的是政策落实的实效。
纠治PPT形式主义,需从思想根源和制度层面双管齐下。首先,端正工作导向,牢记“内容为王”的原则。正如《规定》强调的,考核评价应聚焦实际成效,而非材料多寡或形式优劣。汇报工作的核心是传递信息、解决问题,而非展示设计技巧。领导干部应带头践行“简约务实”的文风会风,对华而不实的PPT敢于叫停,对“干货满满”的朴素材料给予肯定。其次,优化考核机制,严格落实《规定》提出的“减少重复报表、多头报送”等要求,避免基层为应付检查而疲于制作PPT。可以探索建立“负面清单”,明确禁止过度追求特效、强制统一模板等形式主义要求,让干部从“PPT内卷”中解脱出来。
根治PPT形式主义,本质上是推动作风转变。中央三令五申为基层减负,就是要把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少一些“特效堆砌”,多一些“问题导向”;少一些“表面文章”,多一些“真招实策”,把精力真正用到刀刃上。当我们评价一项工作时,看的不应是PPT的动画是否炫目,而应是政策是否落地、群众是否受益;不应是数据图表多么精美,而应是问题分析是否透彻、解决方案是否可行。唯有如此,才能让干部从“材料枷锁”中挣脱出来,真正俯下身去抓落实、干实事。
形式主义非一日之寒,纠治也需持之以恒。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为抓手,从一张PPT的变革开始,向一切虚浮作风亮剑,让实干精神蔚然成风,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实实在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