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赛尔
在全球产业链数字化重构与柔性化转型的背景下,要素高效流通成为海外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数字融合通过数据流牵引技术、资金、人才深度融合,重塑全球价值链的运行逻辑,是贯通“海外园区—宁波本土”循环、推动制度型开放落地的前提。宁波需将数字化能力与港口、产业和园区结合,推进规则对接、平台赋能和生态构建,打造面向未来的全球要素流通新命脉。
顺应数字化浪潮,构建跨境要素流动新优势
当前,全球价值链正经历以数据为核心的深度转型。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加速推动生产与贸易实时协同,跨境要素流动呈现即时化、网络化、柔性化特征。数据跨境流动能力已成为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宁波具备构建数字枢纽的显著优势。2024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13.7亿吨,连续16年居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3930万标箱,位列全球第三,“吨—箱”双高为数字枢纽夯实基础。港口运营远洋干线148条,连接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海铁联运班列27条,覆盖全国16个省(区、市)的67个地市,为数字协同提供多元场景。跨境电商成为外贸增长新引擎,2023年进出口额2301.8亿元,2024年出口额突破450亿元,占外贸比重稳步上升;2025年“618”期间实现订单1336.3万单、销售额45.9亿元,跨境网购保税进口额连续多年全国第一。目前已建成16个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培育53个省级跨境品牌,集聚企业超2万家,生态体系日趋完善。与此同时,跨境电商综试区与自贸试验区政策叠加,也为数据跨境流动规则、标准与场景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强化平台功能,打造要素流通数字枢纽
数字平台是跨境要素高效流通的核心支撑。宁波应围绕“港口—园区—平台—网络”构建一体化数字通道,将实体优势转化为数字竞争力。宁波舟山港智慧化实践已具示范效应。梅山港区建成5G+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实现远程操控与智能调度,形成全程可视、可控、可追溯的监管体系。港口数字化不仅提升效率,更推动港口由“物理枢纽”向“数据中枢”转型,形成“数据—信用—金融”转化链。
宁波需加快跨境金融、贸易、物流平台互联互通:推进单证电子化,实现报关、退税、结汇、融资线上协同;应用区块链提升贸易透明与溯源;建设全球供应链可视化平台,提供端到端追踪、风险预警与智能调度,增强跨境链路稳定性与效率。依托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可探索跨境数据“白名单/分类分级”管理方法,推动电子签名和合同国际互认;推广“前仓后厂”模式,强化海外分拨与本地制造的数字联动;整合通关、退税、结汇等服务,降低跨境运营成本,并推动从“规模优势”向“规则话语”跃升,将高频业务场景沉淀为可复制的数字经贸规则。同时,要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根据《宁波市加快数据要素市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健全确权、评估和收益分配机制,推动数据资源化、资产化;建设数据交易平台,探索数据定价、入表、质押等路径,打通“数据—信用—融资”链条。
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耦合,释放数字赋能效应
数字融合的价值不仅在于提升流通效率,更在于驱动产业升级和创新能力跃升。宁波应发挥数字技术的纽带作用,促进制造业、服务业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在制造业领域,重点围绕“设备—产线—工厂—供应链”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均胜电子通过设备互联和数据驱动实现柔性制造,提升生产效率与交付能力;拓普集团探索“全球协同研发+宁波规模化生产”模式,利用云端仿真缩短研发周期并加速产业化。
在跨境电商领域,宁波引导企业运用AIGC与大数据实现精准选品、定价和营销。2024年跨境进口额达257.4亿元,保税进口规模持续全国领先;2025年“618”期间零售进口额占全国约两成,展现出坚实产业基础与旺盛市场需求。企业竞争正由流量争夺转向数据资产运营,教育、医疗、工业SaaS等数字服务贸易快速成长。
在生态建设方面,宁波推动数字融合产业发展,联合平台企业、制造龙头、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共建标准与数据规范,发布行业白皮书和合规模板,持续吸引国际资源,提升全球数字贸易治理话语权。【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1BGJ034)和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项目攻关计划(2024QN02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