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传艳
市民刘先生经常失眠,一直服用复方枣仁胶囊安神助眠。但这两年他发现,这款中成药的价格翻倍上涨,自己陷入“睡不着”又“吃不起”的困境。记者调查发现,从酸枣仁到当归,从蝉蜕到白术,一些中药材价格居于历史高位,且即便地头收购价跌了,城里药房的价格依然稳如泰山。这反映了中药材种植成本增高、流通环节层层溢价、资本囤积居奇等多种原因(8月20日《经济参考报》)。
价格围绕价值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是市场的基本规律,中药材价格也应该如此。但现实是,部分药材原料收购价已回落,相关中药却呈现单边上涨趋势。这种“只涨难跌”的怪现象,暴露中药流通链条环节冗长、层层加价等病根。有时候,一包草药从田间到药柜,需经药农、经销商、药企、批发商、零售商等多道关卡,层层大幅度加价是常态。
必须肯定,当前部分中药价格持续上涨有其合理的一面。很多药材的种子、肥料、人工成本齐增,极端天气频发、农村劳动力短缺、农资价格上涨,这些客观因素推高种植端成本,必然向消费端传导。此外,中药材种植周期长、标准化程度低,部分品种需3年至5年才能收获,市场供应调节存在滞后性。这些因素决定了,完全否定涨价的合理性,既不符合市场规律,也不利于保障药农收益和药材质量。
但合理的成本上升,绝不应该成为价格虚高的幌子。当前市场更突出的矛盾在于,流通环节层层加码。有药企负责人透露,部分经销商通过控制产地货源、制造供需紧张,将药材价格炒至成本价的数倍;某些药企为维持利润,宁可消耗前期高价库存,也不愿主动下调终端价格。更隐蔽的是,一些资本利用中药材“少了是宝,多了是草”的特性,通过信息不对称进行低买高卖,将药材变成金融衍生品。这种“脱实向虚”的操作,不仅扭曲市场信号,更加重患者经济负担。
对于中药不合理甚至恶意涨价行为,应强化监督与打击。一方面,完善价格监测体系,参照药品集采模式压缩中间环节,构建从种植基地至饮片厂再到医院的直供体系。一些地方尝试的“田间到药柜”模式已证明,减少两级经销商可明显降低成本,这类经验值得推广。另一方面,严厉打击哄抬价格和资本炒作,并建立重点药材储备库,对常用品种实施“丰储欠补”,避免价格大起大落。
中医素有“悬壶济世”之美誉,其价值不仅在于疗效,更在于价格等方面具有亲民属性。如果中药价格远超普通人的承受能力,中医便失去了服务大众的根基。“悬壶”不能变成“悬价”,唯有让药价回归合理区间,中药才能真正成为百姓“用得起、信得过”的国民医药。如此,不仅可以减轻患者负担,而且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中医药传统文化,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