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旅游热潮下的宁波突围策略

付凌雪 沈世伟

截至2024年底,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突破3亿,占总人口的22%,这一规模庞大的消费群体正在重塑旅游市场格局。根据全国老龄委数据,银发旅游人数占全国旅游总人数的20%以上,已成为文旅产业增长最快的赛道之一。“抢滩”3亿老年人旅游市场的关键不仅在于基础设施改造,更需要像经营年轻客群一样经营老年流量生态,以“文化符号化、服务精细化、传播代际化”为核心逻辑,将“宠老”理念融入城市基因。

宁波银发旅游的资源禀赋

宁波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东南佛国”,兼具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自然禀赋,为银发旅游市场提供了多维吸引力。

历史文化与宗教资源方面,亚洲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长江流域文明重要源头河姆渡遗址承载千年文脉,为老年游客提供文化溯源体验;天童寺、阿育王寺等佛教名刹作为“东南佛国”的核心载体,吸引国内信佛群体慕名参访;溪口蒋氏故里作为国家级5A景区,则以民国建筑群及蒋氏家族历史文化为核心,成为长三角和海外华人老年游客怀旧游的热门选择。自然资源方面,四明山森林公园的富氧环境与东钱湖平缓步道适配老年人康养需求,具有“中国三大著名温泉之一”称号的宁海天明山南溪温泉凭借理疗特性,成为老年慢性病调理的重要场景。此外,宁波美食文化兼容并蓄,宁波汤圆、慈城年糕等非遗小吃深受长三角老年群体喜爱,雪菜大汤黄鱼等经典甬帮菜亦可开发为银发定制餐,兼具文化体验与适老性。

宁波银发旅游的挑战分析

1、文化资源转化不足:历史底蕴与情感需求脱节。宁波的“天一阁”“宁波帮”“梁祝文化”等资源多以静态展示为主,缺乏互动性和情感共鸣。例如,针对上海老人的“寻根游”仅停留在参观老宅、祠堂等表层,未结合深度体验;“上海人的外婆家”这一IP缺乏具体载体,未将散落的历史记忆,如“宁波帮”故事、移民文化等,串联成可体验的旅游线路,难以满足上海老人的情感需求。

2、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对银发群体的创新设计。如宁海天明山南溪温泉仍以单一的“泡汤”为主,未结合中医理疗、健康检测等康养服务,难以满足潜在客群对于“疗愈+社交”的综合需求。

3、区域竞争激烈:长三角“银发目的地”同质化内卷。宁波的南塘老街、东钱湖与同处长三角的苏州、杭州等地同类景区重叠度高,且后者在品牌认知度、服务成熟度上更具优势。

宁波银发旅游的突围关键

1、打造“乡愁+”沉浸式体验链,破解文化资源转化不足

一是构建“全域寻根记忆”产品体系。联合上海、杭州、苏州等地的社区与宗亲组织,建立长三角宁波移民家谱数据库,覆盖上海、苏南、浙北等核心客源地,推出“寻根定制游”。利用VR技术还原祖辈生活场景,设置“家谱追溯与口述历史访谈”互动环节,为游客生成个性化的家族记忆纪念手册。二是活化“上海外婆家”IP载体。设计“外婆家的味道”主体线路,串联城隍庙—月湖—鼓楼、慈城古县城、溪口蒋氏故居,突出“乡味+乡情”双重记忆。三是佛教文化跨界融合。开发“禅意民宿+抄经体验”套餐,联动天童寺、阿育王寺、雪窦山、东钱湖等景区,覆盖康养及礼佛客群。

2、聚焦“康养+社交”创新场景,突破产品同质化

一是开发“山海疗愈”复合型产品。以宁海天明山南溪温泉为核心,联合宁波市中医院等推出“温泉理疗+中医推拿”套餐,覆盖长三角老年群体及北京、广州等次级市场高净值客群。二是设计“长三角怀旧微旅行”线路。开通覆盖上海、苏州、杭州的复古巴士线路,车内复刻上世纪苏浙沪班车风格,播放“宁波帮”创业、越剧经典选段等音频,终点站设“时空照相馆”,提供民国风、知青风主题拍摄服务。开发“宁波慢旅行”小程序,为目标客群市场提供线上兴趣社群、线下活动预约功能。

3、政策协同与产业生态构建,完善全域配套

一是市场精准化。针对上海、杭州等客群,要求景区提供沪语、吴语方言导览服务,并按接待量给予商家补贴;对其他客群市场和海外市场,景区需配备普通话以及英语、日语、韩语导览,开通跨省旅游直通车,加大主要海外市场推广营销力度。二是成立“长三角银发旅游共同体”。联合苏州园林、杭州西湖等景区,推出江南文化康养通票,实现客源互通。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定期举办银发旅游论坛,分享市场趋势、产品创新及客户服务经验,促进长三角区域内银发旅游市场的协同发展。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中法联合学院、宁波市文旅融合发展与国际传播研究基地)

2025-08-12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30203.html 1 3 银发旅游热潮下的宁波突围策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