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乡村旅游升级3.0版本的困境与破局之道

谢慧孜 周露西 吴梦婷

当前,我国正处于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关键阶段,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乡发展、促进农村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其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效。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量已突破30亿人次,占国内旅游总人次的近40%,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业中最具活力和增长潜力的板块。而宁波作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和现代化滨海大都市,需要发挥好乡村旅游的独特发展优势,实现乡村旅游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3.0版本。

宁波乡村旅游业发展基础

1、产业基础雄厚。宁波乡村旅游资源呈现“三多”特点:一是生态资源多,拥有四明山、东钱湖等优质生态资源;二是文化资源多,河姆渡文化、浙东学派、徐霞客文化等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三是产业资源多,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等产业基础良好。此外,截至2024年4月,宁波评定浙江省3A级以上景区镇120个、A级景区村1308个、金3A级景区村6家,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2、市场需求旺盛。随着消费升级和生活方式转变,宁波乡村旅游市场呈现三个新趋势:一是从观光游向深度体验游转变;二是从单一旅游向“旅游+”复合业态转变;三是从季节性旅游向全年常态化旅游转变。近郊游、微度假正在成为浙江城市居民的重要休闲方式,这也为宁波乡村旅游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

3、政策环境优越。近年来,宁波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宁波市“乡旅共富路”品牌打造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在资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乡村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同时也应看到,宁波乡村旅游也存在品牌影响力不足、产业协同性不够、社区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亟待多方施策、积极破解。

宁波乡村旅游破局之道

1、深化文旅融合,打造品牌认同

打造多元化载体,推动资源整合与展示。在重点乡村旅游区设立非遗展示体验馆,吸纳村民进行展示以增加真实性,并提供互动体验项目;通过科技赋能文旅,开发VR/AR沉浸式体验,如通过虚拟场景还原传统渔村生活,增强游客参与感;串联产业与生态资源,将地方特色文化与资源进行绑定,配套开发品牌衍生产品以及旅行线路。

深挖特色文化,打造特色IP。系统梳理文化资源,建立文化数据库,对宁波的节庆(如象山开渔节)、饮食(如慈城年糕)、技艺(如余姚草编)等进行普查,形成《宁波乡村资源目录》,明确品牌开发重点和统一的品牌核心,“以点带线”再“以线带面”。

2、完善产业链条,促进协同发展

建立跨产业协作平台。搭建“旅游+文化+农业”等产业联盟,设立乡村旅游发展协调机构,统筹农业农村、文旅、商贸等部门资源进行管理。建立乡村旅游产业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农产品生产、文创开发、旅游营销等环节的数据互通。

构建产业生态圈。挖掘与传承地方特色民俗文化,将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开发为旅游纪念品进行销售。打造主题化旅游廊道,串联分散的农业观光点、文化体验点和休闲体验设施,设置特色传统项目展示、农特产品市集。此外,开发四季全时态旅游产品,形成农耕体验、非遗研学、生态康养的互补业态。

3、推进景村共建,实现主客共享

景村共建,主客共享,以旅游景区的标准建设美丽乡村,同时以旅游景区建设带动乡村发展。明确乡村景区的主题形象,塑造文化特色,营造核心旅游吸引物,以景带村发展。完善步道等设施,串联生态山水与乡村美景,集合古韵民居、生态田园与工坊,游客能够沉浸式体验乡村及其智慧化设施与文旅新业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村民、游客的生活与休闲需求得以满足,实现主客共享公共服务设施与旅游资源,进而推进“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景区建设。

此外,立足自身特色,进一步挖掘乡土资源与民俗文化,延伸产业链条,依景布局村庄、推动景村融合,推动村民从“被动受益者”向“主动经营者”转变,以实现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村民持续增收致富。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中法联合学院、宁波市文旅融合发展与国际传播研究基地)

2025-08-12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30200.html 1 3 宁波乡村旅游升级3.0版本的困境与破局之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