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里看宁波: 影旅融合助力宁波“破圈”闯世界

卢凯翔 杨娇 俞敬涛 胡萱

在国际传播中,传统的宏大叙事常因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及受众接受习惯不同而引发“文化折扣”,导致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作为一种新兴的视听艺术形式,微短剧凭借其短小精悍、内容多元、传播高效等优势,正日益成为推动文化传播与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微短剧的“出海”,为破解“文化折扣”难题提供了全新思路。

宁波微短剧“出海”的发展现状

依托坚实的影视产业基础,近年来,宁波积极以微短剧为媒介,探索“影旅融合”的创新模式。从2020年国家广电总局正式将网络微短剧纳入影视作品分类起,宁波就已经开始关注微短剧的发展。2022年6月,宁波发布的《加快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暂行)》,明确支持短视频等原创数字内容健康发展,并配套推出多项扶持计划,旨在推动微短剧在内的数字文化全产业链加速发展。2024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联合多家媒体,启动“微短剧里看宁波”创作计划,通过面向全国征集项目、清单化管理、全流程服务等方式,推动微短剧与文旅资源结合。代表性作品如《宁波144小时》《河姆渡的骨哨声》等,不仅提升了景区热度,还通过中英双语制作扩大了宁波的国际影响力。今年,宁波深化“微短剧+文旅”模式,响应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号召,进一步强化了宁波城市文化的传播力。

相较于其他城市,宁波在微短剧“出海”方面具备显著的产业优势,宁波象山影视文化产业区于2025年获国家广电总局批复设立“中国(象山)视听产业园”,相比传统影视基地,视听产业园能有效控制小成本微短剧的制作预算。同时,依托全流程协拍服务,可大幅缩短拍摄周期。这一模式精准契合微短剧快速迭代的特性,助力制作企业在全球市场中抢占先机。然而,宁波在推动微短剧“出海”的进程中,仍面临诸如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全球城市形象定位模糊、海外精准传播效能不足等多重挑战,亟须以“影旅融合”为战略支点,全面提升城市国际传播效能。

影旅融合驱动宁波国际传播效能的提升对策

首先,坚持政策扶持与内容筛选,夯实内容质量根基。政府相关部门需强化引导与监管职能,统筹推进政策支持与规范管理。一方面,加大专项扶持力度。可制定微短剧产业发展专项政策,设立文化创意基金,鼓励并引导创作团队积极挖掘宁波本土特色资源,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转化为富有吸引力的视听叙事产品。尤其要依托天一阁、河姆渡等核心文化地标,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高辨识度的城市文化品牌,清晰塑造宁波在全球传播中的独特形象。另一方面,健全内容审核机制。应建立科学、完善的全流程内容审查体系,覆盖剧本创作至成片发布各环节,确保作品兼具艺术价值与观赏性,同时精准传递宁波文化精髓与主流价值导向,契合国际市场审美趋势与传播规律。

其次,强化技术赋能与体验创新,塑造全球城市形象。宁波亟须把握数字技术革新机遇,深度整合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前沿技术于“微短剧+旅游”场景。具体而言,可在剧集中嵌入VR交互模块,构建沉浸式体验,使观众得以“亲临”宁波核心场景,运用AR技术,在微短剧场景中动态叠加展示宁波文化元素,显著提升文化传播的趣味性与沉浸感。这些创新应用旨在让观众更直观感知、更深刻理解宁波的独特文化魅力,从而有力支撑宁波在全球传播中确立并巩固其独特地位。

最后,推动精准触达与国际协作,突破海外传播瓶颈。关键在于根据不同区域的市场需求与文化偏好,制定并实施差异化精准传播策略。在欧美成熟市场,可重点对接Netflix、TikTok等全球头部流媒体平台,推动宁波微短剧入选其全球内容库,并借助其智能算法精准推荐,有效触达目标受众群体。在中东欧和东南亚等核心市场,应着力深耕目的地国本土主流平台,紧密结合当地用户的观看习惯与内容偏好,定制化输出融合东方文化底蕴与宁波地域风情的微短剧作品。在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可探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联合当地电信运营商或领先互联网企业,采用高适配、低成本模式,实现宁波微短剧的本土化高效落地。同时,积极拓展创新传播渠道,可与海外网红合作,策划主题直播活动,邀请国际旅行博主实地探访微短剧拍摄地,进行沉浸式文化体验并实时分享,强化宁波文化的即时互动传播效果。通过以上系统性举措,宁波有望以微短剧为战略支点,撬动国际传播能级跃升,让世界透过“小屏幕”深度感知“大宁波”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中法联合学院、宁波市文旅融合发展与国际传播研究基地)

2025-08-12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30199.html 1 3 微短剧里看宁波: 影旅融合助力宁波“破圈”闯世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