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勇军 宋雨蓓 王雨桐
越窑青瓷自东汉烧造出成熟瓷器以来,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代,直至唐、宋,近千年繁盛不衰,成为延续历史最久、影响最广的青瓷窑口。依托港口的便利交通,宁波从东晋时期便迎来了对外输出的高峰,远销全球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输出的最大宗贸易产品之一。越窑青瓷是宁波城市文化底蕴的物化显现,保护、传承、发展好它,既可以凸显宁波城市文化品位、城市个性,又能极大地促进宁波文化的推广和传播。
作为越窑青瓷的主要产地之一,慈溪市依托上林湖越窑遗址这一世界级文化遗产,构建了集保护、传承、创新于一体的文旅融合体系。通过考古研究、遗址保护及申遗工作,打造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并建成投资近2亿元的青瓷文化传承园,提供研发、展示、旅游一站式体验。同时,推动“青瓷+”跨界融合,发展日用瓷、文创产品及彩妆、茶饮等衍生品,形成30余家企业、1500余名从业者的产业集群,“慈溪秘色瓷”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尽管宁波越窑青瓷文旅融合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然存在数字化转型滞后、文化IP开发不足、品牌影响力有限、体验性业态薄弱、专业性人才短缺等问题,亟须着力探索融合发展创新路径。
加强数字化发展,创新体验形式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技术为越窑青瓷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带来新机遇。首先,利用VR、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越窑青瓷文化体验空间。可以上林湖越窑遗址为蓝本,开发虚拟游览项目,让游客仿若穿越回古代,亲眼看见越窑青瓷的烧制过程。其次,进一步深化“青·慈云”数字化应用平台建设,通过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精准推送与个性化服务;增设线上定制、虚拟体验等创新功能,增强用户互动推动跨平台协作;对接文旅、电商等,实现青瓷文化IP的多渠道传播与价值转化等前瞻性举措,将“青・慈云”打造成青瓷文旅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标杆平台。第三,引入3D打印与数字孪生技术,对破损窑具、器物进行高精度修复与复制,在博物馆与传承园内设置互动屏,游客可亲手“拼接”虚拟瓷片,将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播融入游客体验之中。
加强跨界融合,丰富文旅业态
积极推动越窑青瓷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打造多元文旅业态。与农业融合,推出越窑青瓷茶罐、杨梅汁或杨梅酒的青瓷礼盒等,将越窑青瓷元素融入农产品包装,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也让游客在品尝特色农产品时,感受到越窑青瓷文化魅力;与时尚产业结合,开发越窑青瓷元素的首饰、服饰等时尚单品,比如设计带有青瓷纹理或造型的项链、耳环,以及印有青瓷图案的丝巾等;与餐饮行业合作,以“千年瓷韵,舌尖青瓷”为主题,将宁波越窑青瓷文化与餐饮行业深度融合;与影视产业联动,拍摄以越窑青瓷为背景的影视作品,通过剧情展现青瓷的制作工艺、历史故事,提升越窑青瓷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探寻。
加强区域联合,打造精品文旅线路
整合慈溪、余姚、上虞、东钱湖等地青瓷文化资源共同推出秘色瓷文化体验走廊,串联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上虞凤凰山窑址群、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等核心节点,形成“遗址探秘—工艺研学—生态休闲”的全链条线路,将“秘色瓷”文旅线路打造成具有较高知名度与美誉度的文旅品牌。此外,推动长三角陶瓷文化联动发展,与江苏、安徽等窑系合作,开发“陶瓷文化旅游”跨省线路,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升越窑青瓷在全球陶瓷文化版图中的话语权。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与宁波大学、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等院校合作,开展与越窑青瓷相关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培养创意设计、经营管理、制作工艺等复合型人才;建立“非遗大师+青年创客”协作平台,打破传统传承的封闭边界,促进越窑青瓷技艺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通过名师带徒、技能大赛、培训讲座等形式,搭建多元的技艺传承平台,培养多层次人才队伍,为越窑青瓷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提供人力支撑。此外,建立青瓷文化智库,邀请考古学家、文化学者、文旅专家组成顾问团队,为产业规划、项目开发提供智力支持。【本研究受宁波市文化研究工程项目(WH24-1-3)资助】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中法联合学院、宁波市文旅融合发展与国际传播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