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慎毅
7月21日,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管理提示,再次重申相关内容审核要求:加强内容审核把关,避免将现代技术手段和知识技能粗暴嫁接到真实抗战情景,避免主角个人能力超强的悬浮设定,避免出现违背军事常识的“奇功”“神技”,摒弃“我方超人化、敌方弱智化”的幼稚化剧情,摒弃将家国叙事矮化为个人复仇的伪主题创作,杜绝缺乏历史逻辑的弘扬民族大义主题的创作模式(7月22日光明网)。
对此,众多网友表示:“整治得好,这才是对先烈最起码的尊重。”“抗战题材,不该是爽感游戏场,而应是历史的回音壁。”
确实,当看到裤裆藏雷、手撕鬼子这样的桥段时,我们不禁要问:这还是我们父辈用鲜血写就的那段历史吗?“抗日神剧”最可怕的地方,不是它拍得假,而是它让假的变成了“真的”。有学校调查显示,不少“00后”真的以为“手撕鬼子”是历史事实。这就像把《三国演义》当《三国志》读,把武侠小说当武功秘籍练。当历史被娱乐化包装,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真相,更是一个民族对苦难的集体记忆。在某些“神剧”里,敌人不是凶残的侵略者,倒像马戏团的小丑;英雄不是有血有肉的战士,倒像开了外挂的游戏角色。这样的“创作”,与其说是弘扬爱国主义,不如说是“低级红、高级黑”。
有人说这是“艺术加工”,但艺术不等于胡编。经典抗战剧《亮剑》里,李云龙也会吃败仗,也会为牺牲的战友痛哭;《我的团长我的团》展现的,是一群衣衫褴褛的溃兵如何在绝境中找回军人的尊严。这些作品告诉我们:真实的力量,永远比虚构的神话更震撼人心。
微短剧时代,抗战题材更需要强调“短而精”。不是不能创新,但要守住底线。就像做菜,你可以用新派做法,但不能把食材换成塑料。那些“西瓜炸弹”“子弹拐弯”的桥段,看似增加了“爽感”,实则消解了历史的庄严。
国家广电总局的整治行动,不是要捆住创作的手脚,而是给狂奔的野马套上缰绳。《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同比增长超1/3,首次超过内地电影全年总票房。截至2024年6月,中国微短剧用户规模5.7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比例超半数。这么大的影响力,理应承担更大的责任。抗战题材不是不能拍,而是要拍出历史的质感,拍出先烈的风骨,拍出民族的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