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肖 张凯凯 陈红 文/摄
清晨的阳光洒进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中学“美仑读书社”,高二学生阿各阿牛轻抚新书,眼眸中有光芒闪烁。这一刻,定格了一场跨越两千多公里的书香传递之旅。
几天前,北仑区新碶街道“我陪孩子读经典——山海共读”项目志愿团队负责人王华峰,带领7名宁波学子,将一批精选的宁波作家作品送到美姑学子手中。
600余册宁波作家作品,连同之前送去的9万余册书籍,架起东西部青少年跨区域文化交流的“山海之桥”。共读声中,两地学子以书会友,分享阅读带来的收获与感动。
书香飞越千峰
层叠的山峦,将美姑县与外界阻隔,也造就了这里与港城宁波不同的教育格局。美姑县洛俄依甘乡小学校长沙建峰介绍:“全校25个班、1186名学生,其中900多人住校。”该校曾设有6个村级教学点,资源分散。撤点并校后,因上学路途遥远,多数孩子选择住校。如何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成为校方的重要课题。
美姑县中学同样如此。初高中4000余名学生,寄宿生超过90%。“多数家长没读过书,无法辅导功课。他们担心孩子在家沉迷游戏和短视频,更倾向让孩子住校。”校方负责人坦言。
2021年,当王华峰首次踏入美姑,这片土地上的书籍之匮乏令他触动。“孩子们除了课本,几乎没有课外书。我就在想,如何让他们主动阅读,看到更大的世界?”东西部协作的深入推进,为这个想法的实现提供了契机。
回到宁波后,王华峰所属的博爱志愿服务团队与北仑区相关部门一拍即合,发起“书香润乡村”计划。三年间,王华峰七进大凉山,走访了50多所学校。在他的呼吁下,9万多册图书充实了39所学校的187个图书角,惠及8万余名孩子。
洛俄依甘乡小学是“书香润乡村”计划的受益者之一。沙建峰对此充满感激:“北仑的帮助,让孩子们有了了解世界的窗口,也为我们指引了努力的方向。”
书籍直接摆进教室,每周一节雷打不动的阅读课,让孩子们畅游书海。“这次王老师又送来10个书架和200多册书,我们将它们放在宿舍楼,让孩子们睡前也能翻阅。”沙建峰说。
共读唤醒山海
书籍带来“量变”,推行三年后,王华峰期待一场“质变”——“山海共读”。
7月7日傍晚,洛俄依甘乡小学操场,13岁的彝族女孩古次约作双眼明亮如星:“宁波的哥哥姐姐送书,还讲海港故事,我真想看看大海!”她手中捧着的是宁波北仑东海实验学校学生钱佳乐赠送的《十万个为什么》《看看我们的地球》,扉页上的寄语笔画工整:“开卷有益,未来可期。书里有山外的世界,更有你未来的舞台,加油!”
“计划之初,我们专注于快速捐赠更多书。但反思后发现,捐书是基础,引导孩子会读、爱读、共读才是关键。”王华峰道出升级之要义。共读,不仅是分享书中的世界,更是分享书外的世界,收获思考的碰撞与精神的共鸣。
美姑县中学“美仑读书社”指导老师付兴明对此深有感触。该社团曾吸引近40名学生,但因缺乏持续关注和激励,成员流失至18人。“王老师的支持是‘及时雨’。当我把宁波伙伴要来共读的消息告诉孩子们,他们的积极性显著提升。即使临近期末,他们也会主动翻阅读书笔记,准备和远方的小伙伴一起分享内心的触动。”付兴明说。
来自“海”的关注,极大提振了“山”的士气。宁波市及北仑区红十字会还在美姑县中学建设了功能齐全的“美仑书吧”。据图书馆馆长吉曲达哈观察,书吧设立后,孩子们周末主动来读书交流已成常态。“社团计划以宁波捐赠书籍为基础,定期举办‘美仑故事会’,同时延续两地学子的线上交流活动。希望宁波孩子了解彝乡风情,我们的孩子也能汲取向上的力量。”付兴明告诉记者。
云端连接书声
此次“山海共读乡村行”收获满满,但线下共读难以成为常态。活动期间,仅有7名宁波学子走访了当地两三所学校。“面对大山里数以万计的孩子,个人力量终究渺小。”王华峰坦言,他最不忍看到分别时当地孩子眼中“能否多留一会儿”的期盼。
捐书,捐不了共读伙伴,捐不了陪读家长,捐不了书香氛围。“所以我决定,要让两地孩子间的共读跨越山海。”王华峰说。
他架设起“云端共读”的桥梁:和结对学校常态化开展故事分享、朗诵比赛;对接北仑学校资源,录制“云端共读”视频,将北仑学子的阅读体悟、名人故事送进大山。“每期视频虽短,但北仑孩子的倾情分享,定能引发美姑学子的共鸣与好奇,引导他们翻开书本。”王华峰说。
校园广播站让“共读”成为常态:在王华峰团队提议下,美姑县中学、洛俄依甘乡小学等开设了“共读”主题广播节目,领读员在饭后半小时播报新闻、朗读书籍、分享体会。
高二学生阿各阿牛是“美仑读书社”新成员,在广播站朗读余华的《兄弟》节选后,她头一次感受到被关注的力量:“那么多人认真听我讲!哪怕有个别‘咬字不清’的情况,他们也会指出来,这是我前进的动力。”
当书声在云端交汇,阅读的种子在山海间找到沃土。“广播站、‘云端共读’开播后,最直观的变化是图书借阅量飙升,单单图书馆每周借阅就超过400本,还有图书角的阅读量,这在过去无法想象。”付兴明欣喜地说。
书籍传递经验
山海共读,正在悄然重塑美姑孩子的人生坐标。王华峰道出更深愿景:“想引导孩子们成为未来凉山的建设者——通过共读传递北仑开发开放经验,激发他们建设家乡的内生动力……哪怕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久。”
此次共读书籍的选择颇具深意:有展现北仑文化的《中国连环画大师贺友直与北仑》《北仑人文地理》,有记录本土生态的《棘螈和他们的朋友们》,也有彝族传统诗歌《彝族克智》。“向大山的孩子展现海的世界时,也希望他们讲好山的故事、彝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奋进、建设家乡。”王华峰坦言。
尽管当前的帮扶已解决美姑相当一部分孩子的阅读需求,但放眼整个大凉山,仍有许多高山上的孩子没有课外书。“有的孩子在村委会改建的校舍学习,老师在走廊上批改作业;有的教室挤坐了80多个孩子,他们课间起身都难。这些放不下图书角的逼仄校舍、偏远山村,正需要未来的凉山建设者去改变、去开发……”王华峰语重心长。
“我们这代人或许难以改变同代凉山人的观念,但我真切希望,如今这些孩子能记住阅读的乐趣,未来成为愿意陪自己的孩子共读经典的父亲和母亲。”
每一次返程,王华峰都会复盘记录所见所思。这一次,他记下的格外多:精选适龄书籍、录制更多“云端”音视频、筹备“美仑故事会”、募捐更多书本书架……
共读者,终不以山海为远。由书籍和共读声搭建的桥梁,正稳稳托起甬凉孩子互相眺望的目光,也照亮着东西部协作推动者前行的道路。
家长与学生代表感言
王进忠(家长代表、北仑同心圆社会服务中心主任):
“共读者,不以山海为远!”这次深入美姑,我深刻感受到这句话沉甸甸的分量。三年耕耘,“书香润乡村”在39所学校建起187个图书角,送去9万余册书籍。但更珍贵的是,这已从单纯的捐赠跃升为心灵的“共读”。那些带着海港气息的精选书籍,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精神的纽带。我们搭建的不仅是图书角,更是一座座促进东西部青少年深度交流、各族文化交融的“山海之桥”,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共读共鸣中深深扎根,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力量。
葛昱辰(学生代表、宁波市蛟川书院新初二学生):
在大凉山的校园里,我的朗读声和长笛声,与美姑伙伴们的书声在山谷间交织回荡!那一刻,我感受到温暖而坚定的力量。我希望这些书籍能成为钥匙,为他们推开层峦叠嶂外万千世界的窗,也为两地少年架起跨越山海的桥梁。通过共读同一本书,分享彼此的故事和梦想,我们不仅传递知识,更在心灵深处播种友谊与理解的种子。让我们手牵手,在书香中共同进步,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