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弓
说“患者是医生的最好老师”这句话的,是在美国当医生的宁波人、耶鲁大学医学博士章冰南。
章冰南毕业于宁波市效实中学,先去加拿大留学,毕业后进入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现在是安德森肿瘤中心(美国排名第一)肺癌专科医生,经常接受媒体专访,做些医疗科普工作。这句话,就是她上个月接受菠萝因子(李治中笔名,清华大学毕业,美国杜克大学博士,科普作家)采访时提到的一个观点。
我们这里的普遍观念是,医生是患者的老师。到医院看病,患者会被反复叮嘱要听医生的话,而章冰南医生说“患者是医生最好的老师”,这让我有点好奇,于是在网上向她提问,为什么说“患者是医生的最好老师”?
她利用上班前的十几分钟,接受了我这个她爸妈的老朋友“张伯伯”的跨洋采访。她认为,“患者是医生最好的老师”,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表述。
从总体上说,在医学院读书时获得的东西,没有和患者交流所获得的知识更丰富、更深刻、更持久,更有利于医疗经验的获取、拓展和深入。
患者是各种各样的,同一种病,每个人表现出来的症状各不相同,不同的患者除了患有同种疾病之外,还会患有一种或几种其他不同的疾病;医生所要面对的,不仅是某一种疾病,而是患有某种疾病的人,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对医生的要求也就不是单一的,而是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再说,患病特别是患有重病的人,对待生死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心绪,也是不一样的。不管他们的表现是正面的还是所谓负面的,对于有共情能力的医生来说,都能获取多方面的人生体验和教益。
章冰南医生说的三个理由,是她从医十几年的感受和思考,我之所以要把她的思考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是觉得我们这里有这样感受并能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医生,好像不怎么多。
就我的所见所闻,我们这里的医生,看病时比较看重的是各种仪器检验得出的数据——这本身没有错,但对于患者的意见和想法,开始的时候会听一下,以后基本就不怎么听了。病人也习惯了“听医生”的,有想法也不太会主动向医生说,有问题也不太会向医生提出;医生也好像没有时间和耐心,听你一个“外行人”说三道四,即使听到了,也不大会认真回复……长此以往,就成了习惯,反正只要看病,一切听医生的总没错。
当然也有例外。有一位病友,给我讲过一位国内老医生喜欢开“圆桌会议”的故事。所谓“圆桌会议”,就是把患者、家属、护士、护理人员召集在一起,就这位病人的治疗问题、治疗之后的效果,谈大家的感受,说自己的建议。医生在听了患者和大家的想法包括疑问后,再结合各种检查结果,谈自己的想法,最后提出诊疗的意见。
显而易见,这样的“圆桌会议”,好处是大大的。首先,医生能听到患者及家人的想法,就有了有关患者的大量信息,对正确诊断肯定有好处;患者能更详细了解医生的思路,肯定能更好地配合医生做好相关工作,使治疗更有效果。而医患双方处于随时互动状态,治疗就成了患者与医生共同参与的一项任务,治病也就成了医患双方向同一个目标发力的“自己的事”,那效果肯定会好得多。
要这样做,患者和家属肯定是非常愿意的,甚至可以说特别盼望的。医生方面可能因此要多投入一点时间和精力,那也是值得的。因为这样做了之后,医患双方都能获得各自缺少的相关信息和知识,医患关系也一定会更加和谐。
再提得高一点说,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这句话,现在虽然不太听得到了,但我觉得还是不能忘了)。医生的工作如何,直接关系千万病患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崇高的天职面前,即使付出多一点,也是理所应当的,而不能陷在个人得失泥潭中畏缩不前。当然,相应的机制亦应跟进。总之,对社会进步发展大有裨益的事,我们应该推而广之、尽力为之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