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好生活常识这一课

蒋炜宁

近日,中国青年报一项覆盖163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89.27%的受访大学生认为高校有必要开设生活类常识课程,81.19%的学生表示愿意选修此类课程。该数据反映了大学生对生活技能教育的迫切需求。

当代大学生生活常识普遍匮乏已是不争的事实。调查显示,75.16%的受访者坦言曾因缺乏生活常识而“踩坑”。有人租房时因合同条款不清损失押金,有人就医时因不懂报销流程花了冤枉钱,更有人在求职过程中因不了解劳动法而权益受损。这些“成长的代价”背后,是教育链条中生活教育的缺位。

中小学教育长期存在“重考试科目、轻生活技能”的倾向,与考试无关的能力培养往往被视为“不务正业”。进入大学后,专业课程又占据了绝大部分学习时间,很多大学生因此陷入了“知识富有而常识贫乏”的困境。

南京传媒学院傅怡强老师开设的《大学生生活指南》课程,一经推出便在选课系统上“秒没”,不少没选到课的本校学生甚至外校学生争相前来蹭课,这一现象生动诠释了大学生对生活常识教育的渴求。

目前,开设生活常识课程的高校所占比例仍然较低。调查显示,只有50.25%的受访者所在高校曾开设此类课程或讲座。这意味着,近一半大学生缺乏系统化的生活常识教育。

忽视生活常识课,主要基于两点:一是认为这类课程过于“小儿科”,应属于家庭教育范畴;二是担心开设这类课程挤占专业学习时间。这两种观点都未能准确把握现代教育的多元使命。首先,随着社会复杂程度的提升,许多生活常识已不再是“自然习得”的简单经验。比如,医保政策的精算逻辑、劳动合同的法律内涵、理财产品的风险评估,都需要专业化的解读。其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而非“专业机器”。当大学生因租房纠纷耗费精力、因医疗报销问题影响学习状态时,生活常识的缺失就成了学业发展的障碍。可见,生活能力与学术能力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相互支撑的整体。

面对大学生的强烈需求,高校需要深入思考如何构建系统化的生活教育体系,将生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大学生的成长轨迹和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内容,确保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可以设置日常生活自理、健康与安全、职场入门、社交人际关系等板块,帮助学生全面提升生活技能。在教学方式上,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例如,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追求学业和学术卓越的同时,不能忘记教育最朴素的初心:培养能妥善安顿自己、从容面对社会的人。未来的教育改革应当超越“是否开设生活课”的表层讨论,深入探索如何构建全链条生活教育体系:中小学阶段重视习惯养成与基础认知,大学阶段强化社会实践与综合应用,职场阶段注重持续学习与能力更新。只有让教育回归生活本真,才能培养出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的新一代。

2025-07-03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22372.html 1 3 补好生活常识这一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