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无堂食外卖”团体标准照亮监管盲区

丁慎毅

中午,写字楼里的小王打开手机上的外卖App。他可能不知道,自己点的这份黄焖鸡米饭,可能来自某个居民楼里不足十平方米的“幽灵厨房”。这样的场景,在全国各大城市上演。重庆近日出台全国首个《无堂食外卖经营服务规范》。这份标准直指无堂食外卖经营服务的监管盲区,来得正是时候。

数据显示,我国外卖市场规模已突破1.5万亿元,其中三成来自没有堂食的“纯外卖店”。这些藏在街头巷尾的小厨房,用极低的成本满足都市人的一日三餐之需,却也因监管缺失成为食品安全隐患的重灾区。标准中“明厨亮灶”的要求,就像给这些隐蔽的厨房开了扇窗,让阳光照进后厨。

然而,这场“阳光革命”面临的实际困难不容小觑。在评论区,一位自称专做外卖的麻辣香锅店老板算了一笔账:安装监控设备要3000元,每月网络流量费200元,这对于日均流水不足千元的小店来说是不小的负担。更关键的是,这样没有食品经营许可证的“游击队”在全国还有多少?团体标准虽好,若不能解决这些小微经营者的实际困难,很容易变成“纸上标准”。

重庆的做法提供了新思路:不是简单地下命令,而是构建“标准引领+平台履责+社会监督”的治理闭环。美团外卖投入专项资金帮助小店改造,AI系统自动识别违规操作,消费者通过手机就能看到自己外卖的制作过程,检察机关与市场监管部门联动。这种多方共治的模式,比单纯罚款更具有可持续性。

这场变革背后,是亿万消费者的殷切期待。33亿元的外卖日交易额背后,是无数个普通上班族的餐食需求,既要便捷,更要安全。除了重庆,杭州市标准化学会最近发布的《无堂食外卖聚集区管理规范》,则融合了实践探索,包括专职食品安全管理员配备、入驻商户资质审核、共享粗加工间和厨房及小哥驿站设置等。根据杭州拱墅区的调查,接入“明厨亮灶”的外卖店铺投诉率下降,订单量增长。这说明消费者愿意为“看得见的安心”买单,市场正在用真金白银投票。

数字经济催生了无数像无堂食外卖这样的新业态,它们往往跑在监管前面。重庆标准的可贵之处在于,不是简单地把线下餐饮的监管套用到线上,而是针对新业态特点量身定制规则。这种“软法先行、硬法托底”的渐进式改革智慧,对其他新业态监管具有示范意义。

无论科技如何改变餐饮的形式,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基本期待永远不会改变。监管不是要扼杀新业态的活力,而是让它们在规范中更好地生长。当每一份外卖都可以通过手机镜头追溯其诞生过程、每一位骑手都可能成为食品安全的“流动哨兵”,治理就能在创新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

2025-07-03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22370.html 1 3 让“无堂食外卖”团体标准照亮监管盲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