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 华
上周,《宁波日报》时评版刊发《“不怕问”的理论课是好课》,认为“思政课、理论课,如果只是从名词到名词、从概念到概念、从逻辑到逻辑,而不愿不敢触及现实问题,这样的思政课、理论课,是不会受听课者待见的。”读完之后,深以为然。
理论课、思政课,唯有以“不怕问”的自信与从容为底气,才能熬炼出直抵人心的“真味”、应时而新的“鲜味”、针砭现实的“辣味”与引人入胜的“趣味”,才能真正“活”起来、“火”起来——这也正是“不怕问”的理论课味道之所在。
“真味”立魂。理论课的“真”,首先是对真理的虔诚。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穿越时空,正因它是“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而非书斋里的文字游戏。若教师讲理论时只搬教条、说套话,把“为人民服务”讲成空洞口号,把“历史唯物主义”讲成机械规律,学生怎会不觉得“假”?唯有教师自己先悟透理论的实践品格,懂得中国化理论如何回应“中国之问”,才能让理论从文本走向心灵。当学生问“共产主义离我们有多远”,若教师只照本宣科,不如直面追问:“脱贫攻坚的实践、科技创新的突破,不正是在为理想铺砖?”真味,从来不是让理论“完美无缺”,而是承认它源于实践、服务实践,以真诚的态度展现理论的“实践本色”。
“鲜味”增色。理论若脱离时代,便成枯槁标本。信息爆炸的时代,青年接收的新观念、新问题呈几何级增长,若课堂还停留在十年前的案例、二十年前的分析框架,如何回应他们对“元宇宙里有无哲学”“人工智能是否挑战人的价值”的困惑?“鲜味”的本质,是理论的“当代性”——讲“矛盾论”,何不分析“共同富裕”进程中的效率与公平?讲“意识形态”,何不拆解网络空间的价值观交锋?当理论课能用“Z世代”的话语体系,把“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气候治理”挂钩,把“文化自信”与“国潮兴起”相连,学生自然会感到:理论不是老古董,而是能解答他们现实困惑的“活智慧”。
“辣味”提神。理论课的“辣”,在敢于直面矛盾。多元思潮冲击下,历史虚无主义、消费主义等错误观念常披着“理性”外衣迷惑青年。若课堂只讲“书面理论”,回避社会痛点、理论难点,岂不是把学生推向思想的“温室”?真正的辣味,是像手术刀般剖析问题:讲“市场经济”,就该直面“资本无序扩张”的危害。辣味不是煽动情绪,而是用辩证思维教会学生“看本质”——明白任何理论都要在破解矛盾中发展。当学生问“社会不公是否意味着理论失效”,教师若顾左右而言他,不如坦诚分析:“正是因为有理论指引,我们才知道何为‘不公’,才拥有改变的方向。”
“趣味”点睛。趣味不是插科打诨,而是理论本身的“思维魅力”。哲学的魅力在于思辨,政治学的魅力在于洞察,当教师能把“剩余价值理论”讲成“资本运行的密码”,把“辩证唯物主义”讲成“看透表象的望远镜”,课堂自然会有吸引力。为何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流传千年?正因思想的交锋本身就充满趣味。趣味的核心,是让学生成为思考的主体——当他们在课堂上因一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因一个推导豁然开朗,理论便不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成为头脑中跃动的火花。
理论课“不怕问”的底气从何而来?不在技巧,而在“四味俱全”的内核。真味让理论立得住,鲜味让理论跟得上,辣味让理论辨得明,趣味让理论学得进。这才是理论课该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