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梨丹 周春波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即“非遗+旅游”)深度融合,不仅能激活非遗生命力、增强文化自信,而且能推动旅游产业升级,促进乡村振兴。宁波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数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名列前茅,覆盖了非遗十大类别中的九类。截至2024年8月,全市已拥有28项国家级非遗、103项省级非遗和372项市级非遗。近年来,宁波非遗旅游市场呈现需求上升、产品多样、活动多元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非遗与旅游融合深度仍有待提升。
数字赋能“非遗+旅游”深度融合
数字化助力非遗从“看景”向“入景”转变,推动由“存档”向“活档”升级。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对非遗技艺、表演、器物等进行数字化记录与存档保存,例如,对朱金漆木雕、骨木镶嵌等濒危技艺进行3D扫描建模,建立“数字非遗基因库”。通过VR、AR、全景影像等技术打造线上非遗展馆,让用户沉浸式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游客佩戴VR设备“穿越”到南宋时期的宁波,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瓷器贸易。利用线上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和电商平台,创新“非遗+短视频+直播”新形式,如邀请传承人直播展示技艺,推进直播销售一体化发展,推动非遗文创云端“出圈”。利用AI生成非遗故事、虚拟数字人讲解,或在元宇宙中搭建非遗场景(如虚拟庙会、数字非遗工坊),提供交互式体验,如象山渔港通过全息投影,再现传统开渔节的祭海仪式。对数字化建设相对滞后的非遗馆、文化馆等,加大技术指导和扶持,鼓励建设数字大屏、数字投影、线上非遗馆等,在提升宣传推广效果的同时实现场馆的智能化、可视化运营。打造宁波市非遗资源数据平台(智慧大脑),实现全市非遗的智能化运营以及资源协同保护、监测、分析与利用。
特色IP推进“非遗+旅游”深度融合
构建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IP,凝练地方文化符号,塑造城市品牌和形象,推动传统文化从“小众传承”走向“大众消费”。打造宁波非遗IP要聚焦资源本体,通过创意提炼、品牌化运营和商业化拓展形成具有辨识度、传播力和商业价值的文化品牌符号。利用各类文创产品、旅游商品、非遗衍生品大赛,推进宁波非遗IP库建设,如宁波“十里红妆”婚俗IP、“金银彩绣”工艺IP、手持三北藕丝糖的“汤团娃娃”(非遗美食IP)、“双蝶纹”logo(梁祝化蝶传说)等。通过品牌化运营,借助宁波各区(县、市)的地理优势或商业优势,围绕“中国旅游,宁波开篇”“宁波,来了就欢喜”,有针对性推出“非遗+演艺”“非遗+民宿”“非遗+研学”“非遗+文创”等文旅新业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IP,形成独特文化标识。推广跨界融合,拓展IP商业化路径。与知名品牌联名合作,打造“非遗+”联名品牌,推出非遗元素时尚单品,吸引年轻消费者。
时尚转型助力“非遗+旅游”深度融合
非遗的时尚转化,本质是让传统文化以符合现代审美和消费习惯的方式重新进入大众生活。推动非遗的时尚转化发展,深入挖掘非遗蕴含的手工技艺、审美理念等中华文化基因,结合当今消费与技术变化,强化非遗的商品转化创意创新。近些年来国潮盛行,非遗产品及融入非遗元素的商品,自带“文化含量”,是消费者眼中“值得拥有”的潮品。宁波非遗应抓住国潮机遇,将非遗元素与当代的消费需求、审美取向、工业设计、时尚创意等有机结合,通过传统非遗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推出“国潮”文创产品,如宁海平调耍牙的“獠牙面具”(潮玩手办),以此丰富旅游商品、纪念品体系,增强旅游商品的文化内涵,展现非遗的文化魅力,激发非遗传承活力。
机制创新保障“非遗+旅游”深度融合
虽然近几年宁波不断出台非遗保护政策,但在现代化、科技化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脆弱性不断凸显。因此,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必须在深入落实代表性项目制度、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区域性整体保护制度、传承体验设施体系、理论研究体系等保护传承制度基础上,强化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机制创新。可以联络邀请宁波籍海内外知名人士、宁波知名企业、景区等,筹建宁波非遗保护公益基金,用于濒危非遗项目的抢救性保护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广。增加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基地、非遗工坊、企业等主体的政策支持,激发传承主体的非遗传承和开发活力。重点加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场所许可、项目投资、再创作与产品研发、创业与从业人员扶持等机制创新,统筹推进非遗研究、保护、传承、利用、传播等工作,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主动保护与发展局面。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中法联合学院、宁波市文旅融合发展与国际传播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