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至
退休后,每天与书法为伴,乐此不疲。在享受学书之乐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感受到:悟,乃书道之魂。
学书中的悟性,即人对书法的感觉、观察后的思考和洞察力。临帖需要悟,读帖需要悟,创作也需要悟。史上不少大书法家都是善悟之人。怀素有言“豁焉心胸,顿释凝滞”,周显宗亦道“规矩可以言传,神妙必由悟入”,虞世南在《笔髓论》中讲书法之“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张旭从公孙大娘舞剑器中悟出书写的迅疾和出其不意等,这些足以说明“悟”在书法学习中的重要性。悟则明,明则通,通则进,有了“悟”才能不断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提高了,手上功夫也就不一样了。
回头说到老年人学书法,其中也不乏善悟者,有的能入帖,有的不仅能入帖还能出帖,写出了自己的面目。但对大部分学书者来说,临得多,悟得少,这一问题非常普遍,也影响学业长进。老年人阅历丰富,见识广,随着年龄的增长,虽然记忆力不如年轻人,但对事物的理解力、分析判断能力强了,这又是优势。我们应在学习中发挥这一优势。
怎样在学习中培养和提升自己的悟性呢?首先要多读书。因为书中的道理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知识的总结和经验积累,书籍教给我们全面、系统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师传可以获得悟性,但最终还得靠看书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知。
中国书法家协会近年来提出“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的书法理念,其中“艺文兼备”是每位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努力的核心,要求艺术表现力和综合文化修养相结合。艺和文的关系也就是技和道的关系。比如苏轼就是前贤中艺文兼备的典范,黄庭坚说:“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耳。”
其次,在实践中多动脑筋多思考。学书要经历读帖、临帖和创作三个过程。其间无非是抓住用笔、用墨、结构和章法这四个关键环节。历代经典法帖以其遒丽的线质,变幻莫测的结字造型,丰富的韵律线条所构成的黑白块面对比,跌宕起伏的章法,给人带来愉悦的审美感受。
临帖,贵在理解,悟出其中的道理。临帖之前一定要认真读帖,用心思考,仔细体悟。许多老年朋友忽视读帖,一上来就临,不读或者很少读帖,这会直接影响临帖效果。正确的技法能力是“笔为我用”“人笔一体”,一旦意识通过肢体传递给毛笔,毛笔做出相应动作,做到启功先生所说的“在正确轨道上重复”,才能有所进步。感悟是消化,也是校正,在自我反省中不断提升,把自己临摹的字与法帖反复比较,力求接近范本,达到“形似”后,再向“神似”努力。要化古人的笔法、墨法、字形和章法为己用,食古而化,最后变为自己手头的功夫。
临帖到了一定火候,就可以搞点创作,临创结合,以“悟”促“创”。对于传统经典,既要下决心打进去,又要有勇气打出来。充分使用临摹得来的成果,这是继承传统;但又不能为基本功所束缚,要融入自己的理解,表现个人的主观判断。
明代董其昌把这个境界谓为“妙在能合,神在能离”,临帖的最终目标是与古人即合即离——不离古法又有自家神采。与古人合,是指笔法、字法、章法、墨法都合乎古人的法则;与古人离,是指精神气质,要显现出自我的性情、学养和修为。
开始临帖由于学力不及,法度不熟,距古人的经典相去甚远。经过不断努力,字形开始像范本了,再通过继续深入,形越来越像,神也开始有了。最终的离,是法度谙熟后,不寄人篱下,不一味模仿,能够写出自家特色。这一目标看似遥不可及,其实一些书法名家都是我们的标杆。
现实中先天悟性极高的只是少数人,对于大众来说,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弥补不足。读书多,知识面广,社会实践多,阅历丰富,理解力、想象力和判断力越强,悟性就越高,其作品更有书卷气,也更有看头。
如今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只要你是个有心之人,许许多多学习和感悟的空间可供你选择。比如参观各种书画展览,再如外出旅游,师法自然。大千世界的奇峰异石、枯藤老树、长河落日、晓风残月,乃至潮涨潮落、云卷云舒等等,天地之大美,万物众生之生命状态,无不给我们启示。观察自然之无穷变幻,汲取天地之精华,滋养书法之生命,以悟为魂,让自己的书法水平在渐悟、妙悟和顿悟中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