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减肥成了生意,健康还剩多少?

曲征

近日,国家卫健委表示将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这让“减肥”成为社会热议焦点。一些商家发现了其中的商机,动起了“减肥”“瘦身”的歪脑筋:“7天瘦10斤”的承诺背后,是脱水称重的数字游戏;“减肥逆袭人生”的案例背后,是精心编排的营销剧本;“封闭式魔鬼训练”的口号背后,是透支健康的危险赌博;“瘦身针”“缩胃术”的流行背后,是对医疗边界的疯狂试探……(4月15日《法治日报》)

当“7天瘦10斤”的承诺成为街头巷尾的标语,当“刷刷牙就能瘦”的广告占据社交平台,当“缩胃术”“抽脂针”被包装成时尚潮流……这场本应关乎全民健康的体重管理行动,正演变为资本狂欢的盛宴。这种商业异化行为不仅扭曲了健康本质,更在制造新的公共卫生危机。

肥胖问题的根源,在于生活方式的失衡而非单纯的体重数字。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需通过科学饮食、规律运动和长期行为干预实现健康管理。换言之,超重或肥胖的原因,最根本的还是在于吃和动之间的不平衡。因此,减重的关键是严格控制总能量摄入,同时要把吃进去的能量运动出去。当把运动当成“零食”,就离健康体重不远了。

控制体重是一项长期的行为,而非商家宣扬的“速效瘦身”那么简单。健康体重管理应回归“质”而非“量”。如果总是关注体重数据并采用非科学方式减肥,可能导致肌肉流失和营养不良。

减肥、控制体重,本来是为了身体更加健康,但是在资本介入并裹挟之下,走向了健康的反面,令人深思。面对野蛮生长的减肥市场,需打出“组合拳”加以治理。一方面,监管部门对于不良减肥商家应加大惩处力度。对于减肥虚假宣传尤其是制造体重焦虑的不良商家,以及因非科学减肥而给消费者造成身体伤害的商家,依法予以严惩。

另一方面,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引导人们健康消费,合理瘦身。有些地方通过“一秤一尺一日历”工程,在家庭、学校、社区设置体重测量点,推广科学监测工具,同时提出“三知一管”(知晓健康体重标准、自身体重变化、体重管理方法,科学管理体重),来推动健康理念真正落地。近日,有网友称,跟着国家卫健委提供的食谱减肥,顿顿吃饱,营养均衡,5天瘦了8斤。这些做法科学合理,其效果比不良商家的“忽悠战术”好得多。

此外,消费者认知的觉醒更为关键。消费者应该明白肥胖产生的根源,并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减重。那些宣称“速效瘦身”“躺着瘦”的产品,本质是通过抑制食欲或加速排泄实现短期减重,长期使用会损害健康。

当“瘦身”不再是成功学的代名词,当“肥胖”不再被等同于失败,尤其是当瘦身回归科学理性,让健康管理摆脱资本裹挟,才会真正实现“体重管理年”行动的初衷——不是追求千篇一律的瘦,而是拥抱千姿百态的健康。

2025-04-16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09131.html 1 3 当减肥成了生意,健康还剩多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