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敏明
明清家具中,椅凳很多,如官帽椅、太师椅、二出头椅、单背椅、长凳、方凳、圆凳等等,唯有这条长条宽面(相对于一般长凳而言的宽面)的凳子,名字最是别致,称为春凳。
春凳这名字的来历,也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当初春凳是用椿木做的,所以叫春凳。我想,那么用椿木做的其他家具,为什么不叫春床、春椅、春橱呢?显然这种说法是牵强的。
另一种说法,明代徐咸《西园杂记》认为,“四时之景,惟春可乐”,所以“桌曰春桌,凳曰春凳”,另有“肴馔之具曰春盘,果菜之台曰春盛”之说,这里的春凳以季节命名了。当然,以上说法仅是猜想,真正的出处已无从考证。
我对春凳最早的记忆,来自一个叫阿春的女人。那时候,我还在读小学。我们家住在一个原是教堂的大杂院里,整个院子住着好多户人家,干部、军人、医生、工人、农民以及做小生意的、唱戏的,非常拥挤。大家平时各忙各的,到了夏天的夜晚,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都会端凳搬椅来院子里纳凉,摇着草蒲扇,喝着凉水,家长里短说个不停。
阿春有时也会来,来时都是一个人端着一条长条宽面的红凳,安静地坐在西北角的屋檐下,不言不语。戏院看门的余大爷,有时会嚷上一句:阿春来一曲。阿春很听话,缓缓起身,站在红凳前唱上一曲梅派京戏《贵妃醉酒》的“海岛冰轮初转腾”。当年,三十好几的阿春是剧团的青衣,身材匀称,腿长腰细,目含梨花,声如莺啼。那时候,还是小孩的我,却好奇那条凳子的好看,整凳素红,马蹄脚利索,面板下方四周横档中间,各镶嵌着两只金光闪闪的石榴形吉子。还是余大爷告诉我的,长条红凳的名字叫春凳。
这段记忆,清晰而美好,不曾因岁月的绵长而丢失。
在过去,春凳的使用很是普遍,有时也叫橱前凳。春凳也有明式和清式之分。明式多圆腿,凳面反面处披麻带灰;清式多方腿,横档中雕嵌有吉子。明清春凳颜色大体有黑色、荸荠色、朱红色三种。我收藏有明清春凳十余条,其中,最喜欢的还是像阿春带来的那种清代朱金春凳。此凳长条宽面(浙东地区的春凳,一般长1.3米,宽0.35米,高0.55米),通体朱红,板面下四周的横档镶嵌有贴金的吉子,吉子大都雕花卉和果实。这凳子的红色和吉子金色搭配绝佳,色彩绚丽而美好,让人过目不忘。
现在,春凳又叫“床尾凳”,旧时民间还有个说法,也正切合夫妻吵架不过夜的一句俗语:“床头吵架床尾和”。现代星级宾馆和家庭都在使用“床尾凳”,平时房间里放着坐一坐,晚上睡觉时放衣服,很是方便。
古往今来,春凳诉说的都是人间俗事。
(应敏明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