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金伟 文/摄
以前,每户百姓家中总有多种取暖用具,其中,火熜、热篮、汤婆子,三者必有其一。
火熜一般是指铜火熜,浙东一带乡村历来比较富庶,因此铜火熜占有率较高。它与铜茶壶、铜脸盆、铜勺等一样,如今都成了古董。
铜火熜靠熜内的炭火热量传递到外壳,供人取暖。铜火熜适合手提携带,既可暖手,也可暖脚。它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底座用于装炭火,是热源生发盘;盘上有盖子,盖上镂刻各种花纹,花纹又是透风散热之孔,是最出花样的部位;底座上端有手柄,方便随身携带。
不要小看这些陈旧的铜火熜,它们可是承载着满满的乡愁。新娘出嫁时,娘家人总会给她一只盛着火种的铜火熜,铜火熜是薪火相传的象征,这一习俗至今流行。“畚火熜”就是在炭火中混入一定比例的可燃物后铲入火熜的底盘中,使其既不会明火燃烧,又保有持久的热度。畚火熜并不好弄,需要一定的生活经验。儿时的我们,冬天常围着火熜转,时不时地往火熜里煨几粒豆子、花生,味儿香着呢。
火熜也有铁制的、铝制的,但铜制火熜始终是主流。发展到后来,火熜愈加细巧,精致小巧的火熜常被称作手炉。慈溪观海卫镇卫东村郑飞民跟随姨父学制红铜炉,现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铜炉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我的惯性思维中,拎大火熜的多是老婆婆,捧小手炉的通常是贵妇人或大小姐。
热篮,又被称为“火笼”,在安徽、江西、广西、四川等地农村多见。热篮外部用竹篾编制成竹篮状,篮内包裹着陶质盆状容器,俗称火熜钵,用以贮火。它最大的优点是价廉,因此普及度较高,是山民冬日取暖的“神器”。
俗话说“便宜呒好货”,与火熜相比,热篮存在两个明显的缺点:热量只能往上传递,无法向四周扩散,因此它不能移入被窝取暖;热量一旦过高,恐会损坏外壳。说到底,热篮是火熜的一种,故又称“焙火熜”。它的生热原理跟火熜是一样的,只是材质、形状有所不同。
汤婆子,又叫“锡夫人”“汤媪”“锡奴”“脚婆”。从前面的别称推理可知,锡曾经是制作汤婆子的重要材料,但我从未拍摄到锡制的实物。据说,汤婆子早在宋代就有了,这一结论是否从黄庭坚《戏咏暖足瓶》诗“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到明”中得来,我就不知了。
汤婆子用热水作为热源,这是与火熜、热篮最大的不同。它的优点是即便打翻了,也不会引起火灾,最宜于“焐被洞(被窝)”,因此还有一个别称“焐婆子”。而最大缺点是,刚冲入热水时,汤婆子往往过烫,不能直接贴肤,外周须裹一层布。而后渐渐变冷,又得换新的热水。
我家还保存着一个汤婆子,是妻当年的嫁妆,半个世纪前购于上海。它的保温效果优于现在的热水袋,热水灌入后,盖上内塞,拧紧外盖,再外裹毛巾,放入被窝中,蜷缩的身体一下子舒展了。
北方冬天室内大多集中供暖,故火熜、热篮、汤婆子等多存在于南方。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老底子的冬天似乎特别湿冷,经济拮据的百姓就用自己的智慧御寒,很不容易。简单实用的取暖用具远不止本文所写的这三种,我曾在四明山区拍摄到一立一坐两老妪,她们取暖用的分别是瓦瓮和木桶。这类场景如今很难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