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作家梁贵柏的《双药记》,以两种对抗疟疾的药物(奎宁与青蒿素)为线索,揭示了人类数千年来与疟疾对抗的历史,展示了人类面对疾病的无畏与探索精神。
亦医亦道的葛洪,可能是最早将民间治疗疟疾的方子收集整理、出版成册的人,他将数十年间收集的民间偏方加以试验,收入到《肘后备急方》一书中。这是一本关于日常生活中急病处理方法的指导手册,其中特辟一章,记录了治疗疟疾的药方。葛洪留下的一句话,成为千余年后人们对抗疟疾的利器——“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惜的是,青蒿(以后世的分类学来看,实际上是黄花蒿)的这一功效有限,在古代难以提取有效成分的大背景下,终究沉寂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奎宁进入人们的视野,要归功于药剂师阿戈斯蒂诺·萨伦布里诺。他偶然从南美的利马人那里得知了金鸡纳树皮的退烧效果,它是否也对疟疾有效?抱着尝试的态度,他将一瓶树皮粉末送回罗马。在被验证对疟疾的功效之后,它很快成为最热销也是最有价值的商品。从此以后,欧洲和美国的科学家纷纷投入从金鸡纳树中提取奎宁并发明化学合成制药的研究。可惜的是,这些研究屡屡重蹈了“研发—使用—抗药”的覆辙。人类对抗疟疾的前景再度暗淡。
时隔千年,黄花蒿终于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被再度发掘。1967年,代号为“523任务”的秘密科研行动在我国拉开了序幕。1969年,当年不过是一介研究员的屠呦呦加入了这一任务,开始了中药的筛选工作。最终将青蒿素这一有效成分从黄花蒿中提取了出来。
作者将对奎宁与青蒿素这两种药物的探索,放在了人类历史的大背景下,用历史事件进行串联。
(推荐书友:赵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