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的石漠化使山上几乎不长草,裸露的岩石犹如褶皱粗糙的毛巾斜披在70度的山坡上,沟壑间藏着一块块巴掌大小的土地。”这是1995年的贵州梭戛长角苗社区。那时,摄影师杨安迪来到梭戛,首次将镜头对准一名牧羊的长角苗小女孩时,这个深嵌于喀斯特地貌中的古老村落,尚未预见自己将成为观察山乡巨变的生动样本。
《梭戛故事:一个村庄的影像史》源于贵州省博物馆举办的同名展览,它依托多位摄影师持续拍摄的作品,多维度呈现了梭戛长角苗30年来的变化:从落后贫困的山村,到建立亚洲第一座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再到脱贫后极大改善生活水平的发展过程。在一幅幅光影交织的画面中,读者可深入探寻中国乡村转型背后的内在逻辑。
新与旧之间的梭戛,随着镜头里的图像不断呈现。山还是那片山,只是时间赋予它的不是生命流逝,而是新的希望。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的建立,打通了长角苗人与外部世界联通的道路,“梭戛”二字名扬海外。书中,长角苗的民俗传统占据了较大篇幅,从祭祀祖先的耗子粑节到村寨集体出动的祭山仪式,从独具特色的纺麻织布、刺绣、蜡染技艺,到欢声笑语的跳花节,从婚礼流程中的“鸡卦”到丧葬仪式上的“刻竹记事”,每一个文化元素都是其历史传承的鲜活见证。
当留有岁月痕迹的胶片与高清数码照片在书页间共存,我们看到的既是一个苗寨的发展史,也是中国乡村变迁的绝佳缩影。(推荐书友:刘学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