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邦文献的寻根与重构

——评童银舫《溪上缥缃:四库系列中的慈溪古籍书目辑校》

励双杰

童银舫编撰的《溪上缥缃:四库系列中的慈溪古籍书目辑校》(以下简称《溪上缥缃》)于2024年12月由宁波出版社付梓,堪称地方文献整理领域的又一部力作。此书以《四库全书》及其系列丛书为依托,系统辑录了慈溪籍人士的著作提要,既是对地方文化根脉的深度梳理,亦是对古籍保护与传承的学术实践。著名作家、藏书家韦力先生在序言中盛赞其“一书在手,慈溪风流尽在其中”,此言非虚。

童银舫的编纂动机,源于慈溪地方文献的稀缺性与文化认同的迫切需求。20世纪80年代参与《慈溪县志》编纂时,他便注意到本地古籍的散佚问题——光绪《慈溪县志》著录的1675种历代慈溪人著作中,存世者不足十分之一,且多数散藏于外地图书馆,本地馆藏寥寥。这种“文献荒漠”现象,不仅阻碍了地方文化研究,更使乡邦文脉面临断裂危机。为此,童银舫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核心,旁涉《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存目丛书》等,历时多年辑校整理,终成此书,共收录慈溪古籍书目及提要220余种。其编纂过程既是对目录学传统的继承,也是对数字人文时代古籍保护路径的回应。

《溪上缥缃》的学术贡献,首先体现在对传统目录学的创造性转化。清代《四库提要》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旨归,而童银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地域维度,实现了从“国家书志”到“地方文献志”的范式转换。书中收录的提要不仅涵盖《四库全书》正选文献,亦包含存目、未收和续修之作,如袁枚、厉鹗、高士奇等虽落籍外县但祖籍慈溪者的著述,这种“从宽收录”原则,打破了传统方志以行政区划为界的局限,更贴近文化流动的真实图景。

作为一部地方性文献辑校,《溪上缥缃》的文化意义远超工具书范畴。它通过系统梳理慈溪籍人士的著述,重构了地域文化谱系:从南宋心学大家杨简的《慈湖遗书》,到清代高士奇的《左传纪事本末》,再至袁枚诗文的祖籍追溯,慈溪一地“文风之盛”跃然纸上。韦力所言“慈溪风流尽在其中”,恰指这种文化基因的凝聚效应。

更值得注意的是,此书通过“泛慈溪”概念的界定,回应了当代地域文化研究中的身份认同问题。如将原属余姚和镇海而现划归慈溪的虞世南、孙应时、高翥、岑安卿、孙陞、孙鑛、高士奇、劳史、桑调元、范铸等纳入收录范围,既尊重历史变迁,又强化了当下地域共同体意识。

在编纂体例上,《溪上缥缃》呈现了三大特色:

一是提要辑录的完整性。每部著作均收录《四库提要》原文,辅以版本信息与书影,既保留古籍原貌,又提供直观的版本参照。这种“图录互证”手法,增强了工具书的实用价值。

二是考订按语的学术性。编者在提要后以脚注的形式附以按语和文献出处,对作者生平、版本流变、文献真伪、文字异误等进行补充考辨。

三是检索系统的实用性。各书均有版本和藏所记录,以便读者甄别与查阅。书末附作者索引与书名索引,方便研究者快速定位。这种结构化设计,暗合数字人文研究中“知识标引”的要求,为地方文献古籍数据库建设提供了基础框架。

童银舫以一人之力,成就此“慈溪文脉的纸上博物馆”,其意义远超文献整理本身。在全球化冲击地域文化的当下,《溪上缥缃》不仅为慈溪人提供了文化寻根的地图,更示范了如何以古典目录学为舟楫,载渡地方文化穿越历史长河,让沉睡的古籍版本信息为当代学术研究焕发新的生机。

2025-03-24 ——评童银舫《溪上缥缃:四库系列中的慈溪古籍书目辑校》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05313.html 1 3 乡邦文献的寻根与重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