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 白
春寒料峭阻挡不了市民感受艺术、品味油画展的热情,走进宁波美术馆“‘形色与共’——浙江省青年油画提名展”现场,观众或在作品前驻足,或低声交谈,或拍照留念,怡然自得。笔者发现,青年一代油画家们表现的题材、技法等在时代进程中有了巨大的进步,作品呈现的社会关切和探索精神值得赞许,从中也能看到东西方文化密切交融的时代性、个性经验以及独特挖掘。
色彩中的时代切片。笔者在画展中看到了源自生活本来面目的“颜色”。艺术是对生活的加工和提纯,它来源于有形的世界,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范畴。吃喝拉撒睡,行动坐卧走,当社会的演进和文明的更迭以一种更贴近百姓的个性经验呈现的时候,我们和艺术之间的距离,仅仅是一个画框之隔。
画展导言后的第一幅作品主体是四位拉提琴的人,无论是光影还是色调处理,给人日常生活中内心的平和优雅之感,也许那种感受是短暂的,是繁琐苦闷日子里的某个小安心,但带来的是内心的充盈与疗愈。这个画面,不单单是视觉,还有丰富的听觉与意觉交叠。第二幅和第三幅则更为“接地气”,一幅表现的是车间师傅带徒弟的情形,另一幅是时下最热门的“主播带货”,都是写实为主,细节并不唯美,布满生活的“褶皱”与“呼吸”,两者所传递的是,只有在生活的细微处着笔涂抹,才是构成这个时代宏大画面的垒石之功。颜色素朴、温馨,泛着生活真相的光芒,给人以温暖与信心。
青年油画家精深于殿堂艺术的同时,不忘把目光投向身边事、身边人、身边景,从活生生的时空脚本中萃取油画艺术能够呈现出来的最生动的部分。笔者问一同看展的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第一排作品里你最喜欢哪一幅”,他指向那幅藏族题材作品:一群藏族同胞聚集在屋宇内,高处有阳光照射下来,在他们的脸上、衣服上、柱子上,高光明丽与他们鲜艳的衣着互为映衬,背景中的人群则营造着某种神秘的基调,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他们都是安宁的、平静的,与苦难、哀怨、艰辛的印记已然相去甚远,这就是时代留下的痕迹。这样的画作在这次展览中比比皆是,你在看画展的同时,就是在感受当下这个时代最显著的“脉搏”和“心跳”。艺术家们确实是沉浸其中,并用他们娴熟的技法将此展现得生动自如。
欲言又止的时代情绪。画家们既在记录时代群像,又不失时机地镌刻自己的内心世界。比如二楼一幅题为《翠》的作品,笔者女儿认为很契合她观展的心境。整幅画大面积涂彩,绿色的主基调之外,夹杂白、黄、紫、粉红等颜色,在生机之中孕育多重意味的共生景象。它指向当下这个时代背景,多元、复杂、矛盾交织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主流显示着一派生机盎然,同时隐含很多我们可以看到并注意到的某些客体,它们不一定是固有的自然存在物,是作者内心世界和情绪瞬间的艺术化呈现。
在一幅静物写生中,“鞋子”并排放在一起,光从画作中间打下来,显出泛黄陈旧的色调,光影之外则是黑白阴沉的状态。这仅仅是油画本身的直观表现,仔细体会这图中的每一双鞋,难道不代表一个人,一个家庭,或者一种社会现状,在时代洪流中的状态、命运、境遇?
还有反映古代商贸场景的作品,展现了对于繁荣、和谐、富足的社会场景的憧憬。反映二次元文化的“两个女孩”,通过扮演,通过角色培养,通过虚拟“重生”的生命体验;还有如街头文化、装置艺术等也成为油画重要的表现题材,这些都传递出青年艺术家对于这个现象的关注与思考,作品既是对亚文化的美学转译,也是青年一代艺术家构建自我认知的文化宣言,他们的“在场感”让我深感钦佩。
布展的空间叙事。宁波美术馆此次布展,充分考虑了画作主题、风格、尺幅之间的关系,把偏向传统的作品安排在展厅入口处,小尺幅以及更现代一些的作品,放在了二楼或者展厅的深处。画展导言中说“此次展览展示了浙江具有代表性的青年油画家的风格表达探索和形色语言运用”,观众展厅中会感受到“探索”的路径在面前缓慢展开,像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和美的叙述在帮助你进入美术的叙事空间。
这场视觉的盛宴,确实体现了“形色与共”,反映了新时代背景下文化多元性和自信力的彰显与提升。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谈创作心得时说,“真正的画家从不描绘事物的表皮,而是直抵骨骼的温度”,在春寒中这场油画展给了我们别样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