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而不乱 赶潮中又见坚守

——观星·杂剧《伪装者》有感

星·杂剧《伪装者》演出现场。(剧组供图)

友燕玲

2月,星·杂剧《伪装者》全国巡演首站在宁波天然舞台演出,笔者有幸受邀进剧场观摩演出。

文创产品丰富是这个剧目营销、传播的一大亮点,如明信片、挂历、书签、布包等,形式多样,设计独具匠心。尤其是印着“绝密”两字的文件袋,让观众瞬间感受到谍战剧的神秘气息;袋内收纳了全体演员的造型照,又充分满足了戏迷观众追星的心理。

这种对观众心理的满足体现着剧目市场化运作的初衷。当下,戏曲传承需要市场,需要培养新的市场。而星·杂剧《伪装者》的创排,采用“十个剧种、七朵梅花”的演出模式,无疑是想聚拢各个剧种的流量,协力为培育戏曲新市场做一次开创性的尝试。笔者认为它做到了,并且会在后续的巡演中,如滚雪球般去实现这个目标。

记得十年前曾写文《追求时尚需谨慎》,是针对当时戏曲舞台上一系列“热播电视剧改编戏”的有感而发。虽然多数剧目未能保留下来,但无可否认,这种让戏曲时尚起来的尝试,对戏曲传播推广也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于星·杂剧《伪装者》而言,从内容到形式,是追求时尚,也是传达致敬,还是各剧种在合作中探寻传统戏曲发展的共赢。

首先,戏曲舞台搬演谍战剧是时尚更是一种挑战。如果一定要执着地要求两小时四十分钟的剧情,能高度还原四十八集电视连续剧的人物塑造、悬疑展现等,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合适的。就以“戏曲手段”讲述这种充满悬疑和紧张气氛的故事来说,其演出效果远远无法企及影视剧甚至话剧,只要演员一开口、一抒情,神秘感必然全无。因此,大可不必要求它能达到电视剧版的戏剧效果。

当然,导演在二度呈现时使用的黑衣人舞蹈等手段,亦是从形式上强化了紧张感,力求在氛围上有谍战剧的风味。星·杂剧《伪装者》是在原著基础上将剧情高度浓缩,提取了一个事件作为主线,并围绕它去展现人情温暖、人性深刻。

值得一提的是,特意安排滑稽戏著名演员秦雷饰演剧中的反派人物,滑稽戏的幽默感以及演员的松弛感,即兴发挥带来的人物碰撞,使全剧的紧张气氛得以舒缓,也给剧场带来了欢乐。这种调剂不得不说是一处妙笔,体现了中和的美学品格。至于不同剧种人物念白的差异,这是充分运用了戏曲表演的假定性服务于表演的可看性,也是一种时尚的体现。

其次,星·杂剧《伪装者》是一种致敬,是向抗日战争中默默奉献甚至牺牲的无数无名英雄的致敬,关乎坚守、关乎信仰。尽管艺术总监赵志刚老师认为他是在“玩”,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玩”,但其中满满包含着他对戏曲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还有作为人民艺术家对于“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担当。戏中人令人敬佩,做戏人亦然!

最后,星·杂剧《伪装者》的创排是传统戏曲各地方剧种在这个时代进行合力开拓创新并达成的共赢,该剧从戏曲发展的根本上探索了长三角区域内戏曲剧种的融合交流。音乐是戏曲剧种的灵魂,如何将十个剧种的音乐融合在一起不打架,衔接转换丝滑,是这个剧目创排的关键点、难点,也是出彩点。

主创首先是对十个剧种做了排列组合,力求把风格接近的放在一起。锡剧、淮剧、沪剧、甬剧等滩簧剧种,舞台语言接近,甚至在音乐特征上也相似,这为人物在剧中开展对话、对唱、合唱提供了无瑕疵结合的基础;京剧、黄梅戏、音乐剧的三重唱、合唱,体现了三个艺术门类音乐可塑性的开掘。当然,也有灵活处理的地方,比如十人合唱“丧钟敲响”,不再是各自唱不同剧种,而是一起用音乐剧的演唱方式演唱。这种在音乐上融合的尝试,是传统戏曲音乐开放、包容特性的展示。任何一个剧种在音乐改革上的进步都体现着剧种的发展,故认为星·杂剧《伪装者》在剧目音乐呈现上的尝试,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戏曲艺术家们对戏曲突破传统、获得新发展的艺术追求。

个人对于星·杂剧《伪装者》市场运作还有一点建议:或许可以考虑将之做成连台本戏,分上中下三本,以此让情节更丰富,人物形象更饱满,演员表演也能更淋漓尽致。

2025-03-03 ——观星·杂剧《伪装者》有感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01616.html 1 3 杂而不乱 赶潮中又见坚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