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劝”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罗浩声

流行语是社会文化现象的一种符号化表达,带有“风向标”属性的“热词”,更是记录了社会的变迁,镌刻着时代的印痕。一些媒体和网络平台,乐于在岁末年初盘点一年的“热词”。这样的盘点,是有现实意义的。比如,“听劝”一词,就有着丰富的意涵,值得拿来“说道说道”。

“听劝”,原本是个网络流行语。起初,源于一个网友对“互联网大犟种(性格倔强,不轻易听从他人意见的人)”的玩笑式调侃,即用开玩笑的方式,规劝一些特别固执的网友,让他们多听听别人的建议。没想到,这个不经意间流传的“梗”,逐渐深入人心,成了一种广泛的社会共识与共情。各类“听劝体”随之走红,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这背后,彰显了当代人开放、包容、理性的生活态度。

“听劝”火于当下,带着浓浓的现代生活气息,实则源于传统,是传统文化的赓续。比如,古代一些居庙堂之高的君王,为了获取民意,就曾设立“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谏之鼓”,来收集和倾听社会各方谏言,这和今天有些地方设置的意见箱有点类似。历史上,不少有为之君,也成了“听劝”的楷模。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位虚心纳谏的“好领导”,留下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千古佳话。

“听劝”,通过网络传播,成为新时代的“热词”,这是好事。社会生活中,一种看法、观念、风尚,一旦被大众所接受,并付诸实践,成为习惯,一定会带来一些变化。据说,现在有不少年轻人,小到穿衣搭配、旅游消费,大到职业选择、人生规划,经常会利用社交网络等渠道,主动听取他人的意见建议。从善如流,择善而从,这样的处世态度,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

“听劝”,也在向公共服务领域延伸。如国内有些地方,通过文旅“出圈”成为热点城市后,主动倾听和响应外来游客的诉求,在消费场景、基础设施、旅行体验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善和提升,千方百计满足需求,这种“宠客式”的“听劝”,成了城市的“引流”密码。城市治理方面,亦有不少类似的范例。将“听劝”转化为社会治理的智慧,这是公共服务应有的“姿态”,也是一种可喜的变化。

“听劝”,是一种理性,一种智慧。从个人修养、自律的角度而言,“听劝”多多益善。我们常听一些落马官员痛哭流涕地忏悔,在位时把组织、领导的告诫,视作“耳旁风”。甚至是,把同事善意的提醒,当成了挑刺和找茬。以至于,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样的人生,是可悲的。若能早些“听劝”,早点醒悟,又怎会落得如此狼狈的下场?

“听劝”,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对于位高权重者而言,更是一种责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权力,寄托着组织的厚望,凝结着群众的期待。那些看似波澜不惊的决策,很可能影响着许许多多民生的改善;那些貌似偶然的“拍板”,很可能决定着一个地方的长远发展。从历史经验看,要防止和减少工作上的“闪失”,还是要广开言路,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包括那些不同的意见。正所谓:遇事要“听劝”,兼听好处多;用权当谨慎,切莫太“韧性”。

2025-02-25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00566.html 1 3 “听劝”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