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鸣达 王伟健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宁波广开农业农村育才引才、聚才识才、用才护才之路,淬炼领雁式干部,引育创客型能人,培养高素养农民,加强现代新农人队伍建设,不断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同时,坚持借智借力,“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通过院地合作、国企助力、能人回归、农技指导员驻村、老科技人员下乡等形式,促进人才进入乡村,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宁波范式。
头雁领航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书记更是发挥着“领头雁”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宁波持续深化新时代“领雁工程”,全面优化农村基层党建,培育创业带富“领头雁”,建立健全村党组织书记全链条激励机制,有效推动广大村干部在乡村振兴主战场真抓实干、奋发有为,逐步形成了“头雁领航、群雁高飞”的雁阵格局。奉化区滕头村党委书记傅平均坚持“一犁耕到头,一任接着一任干”,把滕头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示范村。慈溪市徐福村党委书记黄金德通过一产集聚、二产扩张、三产提升,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让经济发展既强集体又惠民生,走出了乡村振兴致富路,村年集体经营性收入接近2000万元。
产才融合型。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注重将人才与产业同步规划、一体推进,提高“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匹配度、紧密度,形成“以产引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的良性循环。宁海是浙江海水养殖第一大县,养殖面积超过20万亩,渔业产值占全县农业经济的五成以上。2005年刚从湖南农业大学水产养殖系毕业的米青作为引进人才落户宁海,成为企业骨干。2013年宁海成立三门湾现代农业开发区,他通过招商进入开发区创办水产公司。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自身潜心钻研下,形成了涵盖对虾养殖、种苗、电子商务、供应链、水产品加工、技术服务全产业链条,年产值超亿元,带动周边500余户养殖户增产增收。杨梅是宁波余慈地区的特产,但保鲜难,产业链短。余姚市“90”后青年祝欢创建公司,打造杨梅行业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创新系列杨梅酒,连续两年收购余慈地区杨梅近1000吨,解决梅农杨梅滞销难题,提升了“土特产”综合效益,推进了产业发展。
院地合作型。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是人才密集的地方,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乡村振兴则让院校人才有了用武之地,科研有了落地之所,理论有了实践之处。院地合作,相得益彰,相互成就。鄞州区与宁波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实施“大学小镇”模式,推广宁波大学陈剑平院士牵头结对东吴镇建设美丽乡村的成功经验。在院地合作中,乡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天童古村成为旅游热点,东吴镇成为浙江美丽乡镇。宁海携手浙江万里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在一市镇缆头村共建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聚力打造水产种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集聚博士及以上研发人员33名,承担国家“蓝色粮仓”专项课题等60余项,累计培训基层渔技人员、养殖渔民3350人次,扩繁缢蛏、文蛤新品种苗种300多亿粒,推广养殖22万亩,增产6万多吨,增效超12亿元。
国企助力型。在较长的时间内,我国实行的是农村支援城市,农业支援工商业。进入实施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时期,是城市反馈农村、工商业助力农业的时候了。宁波国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发挥自身在资金、人才、项目上的优势,增强乡村振兴的发展动力。宁波农商发展集团在奉化金溪五村投资建设宁波市战略性蔬菜保供基地,以“农业+文旅+研学”融合为导向,打造共富展示厅、会客厅、研学社、大学堂、农工坊、就业岗、旅行团等七个体系,推动项目、技术、人才、政策等多元要素聚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持续放大共富效应,激发乡村全面振兴新动能。宁波移动打造余姚甲鱼养殖、象山“红美人”柑橘等农产品溯源数据平台,助力乡村振兴。
乡燕回巢型。回报社会,反哺家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宁波以“乡土、乡情、乡愁”为纽带,畅通返乡通道,吸引在外企业家、专家学者、打工者等回乡返乡,带动资金回流、项目回归、智力回哺,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血液、新活力。他们有的回乡创业,带动乡邻增收;有的被推选为村组织负责人,带领乡亲致富;有的被聘为乡村建设顾问,为乡村振兴献计献策。宁海县前岙村红色根脉研学基地的建立,是外出经营成功者回报家乡振兴文化的典型事例。村民陈苗根出身贫苦,上世纪九十年代去湖南经营服装、装饰生意,事业有成。他虽不是党员,但感念党恩,热衷于收藏红色文化有关文物。在乡情感召下,他回到村里,利用已废弃的原村校办起红色根脉研学基地,集中陈列《共产党宣言》译本、《毛泽东选集》、党章等十大类400多件红色文献资料,《共产党宣言》译本有最早的陈望道及成仿吾本。开馆一年来,已累计接待研学团队78批次2万余人次。
文旅赋能型。整合村域文化旅游资源,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撑、资金支持等措施,吸纳多层次、复合型、新业态文旅行业人才,深挖“文”资源,做足“旅”文章,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促进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胜势。宁海县创新开展艺术振兴乡村毕业设计联合行动,成立长三角艺术类高校联盟、乡村振兴青年设计人才实践基地,吸引全国171所高校的千余名大学生奔赴宁海,诞生456个赋能县域的作品。
(作者单位:市党建研究会、宁海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