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容反常识微短剧混淆视听

王 琦

近年来,微短剧市场迅猛发展,但不少微短剧剧情违背常识。例如,在严重刑事案件中不见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身影,由当事人直接起诉到法院,法官随意判处死刑,违背法律常识;严重疾病能轻易被治好,不符合医疗常识;保安、外卖员、保洁员常常是隐瞒身份的大佬,分分钟赚几十亿元,有违生活常识(2月19日《法治日报》)……

随着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视听内容形式,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然而,不少微短剧在追求点击率和话题度的同时,忽视内容质量,甚至出现大量违背常识的情节。这些反常识剧情不仅误导观众,扭曲社会价值观,还严重损害微短剧行业的健康发展。

这些反常识微短剧的出现,背后是流量至上、利益驱动的创作观念在作祟。一些制作团队为了追求高点击率和高收益,不惜牺牲内容质量,迎合部分观众的猎奇心理和低级趣味。同时,平台审核不严、监管缺失,也是导致这类微短剧泛滥的重要原因。

作为文艺创作的一种形式,微短剧本应承担起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然而,这些反常识的剧情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错误的知识和价值观,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观众而言,他们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更容易受到这类微短剧的误导。

对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反常识微短剧的蔓延。创作主体应提高自我约束意识,坚守内容质量底线。应该明白,只有优质的内容才能赢得观众的长期喜爱和支持。平台应加强审核力度,完善审核机制。对于存在违背常识情节的微短剧,应坚决予以拒绝上线或下架处理。同时,建立观众反馈机制,及时收集观众意见并作出相应调整。

此外,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微短剧行业的监管和指导。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明确微短剧的创作标准和审查要求,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优秀微短剧的创作和推广,引导行业向更高质量、更有深度的方向发展。

遏止微短剧乱象,需创作主体、平台和政府部门等层面协同发力。只有这样,才能还观众一个清朗的观影环境,让微短剧这一新兴艺术形式真正彰显其应有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2025-02-20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99701.html 1 3 岂容反常识微短剧混淆视听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