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黎霞
新居的一楼小院,在冬日里竟然成了一片野趣盎然的荠菜园,这是生活馈赠的惊喜。起初,只见嫩绿的荠菜芽尖怯生生地探出头,在枯黄的草丛间闪烁着生命的灵动。我每日瞧着它们,满心欢喜,不舍得惊扰这份生机。直至它们蓬勃生长,叶片舒展,女儿说要吃“荠菜炒年糕”了,这催促声才让我回过神来,剪下一部分,又特意留了些让它们结籽,盼着来年的再次相逢。
宁波的冬日,清寒中透着静谧,而荠菜炒年糕,便是这清冷时光里的一抹温热慰藉。那几天,厨房里总是弥漫着诱人的香气,隔三岔五,我便会做上一盘荠菜炒年糕。年糕软糯,荠菜鲜嫩,二者在热油与火候的催化下,交融出独特的风味。每一口,都是自然与烟火的对话,既有年糕的醇厚米香,又有荠菜的清新野味,口感丰富,滋味悠长,且营养满溢,仿佛将整个冬天的萧瑟都驱散了。
到了腊月廿三,祭灶的日子翩然而至,这是南方春节前传统习俗的华章。在宁波,祭灶时香甜的祭灶果是必不可少的,那是对灶王爷的虔诚供奉,也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而“荠菜炒年糕,灶君菩萨要馋痨”这句老话,更为这个节日添了几分诙谐与亲切。想来,那一碗寻常人家的荠菜炒年糕,竟也能引得灶王爷垂涎,这普通食物里,藏着的是生活的本真滋味。
思绪悠悠,也让我想起一些童年的往事来,我的童年是在余姚的小镇度过的。姑姑家后门出去走不到20米,有一片近二百平方米的梨花林,是我记忆里的温柔乡。三月末四月初,梨花胜雪,风过花落,如梦似幻。岁末年初,林下齐刷刷地长出一大片嫩绿的荠菜,又是另一番热闹景象。每至此时,村里的婶娘们便挎着篮子,带着对生活的期许来挑荠菜,我和表妹也蹦蹦跳跳地穿梭其中,笑声洒落一地。在那个朴素的年代,荠菜炒年糕是家家户户餐桌上的常客,它以低廉的成本,喂饱了生活,也温暖了岁月,一句“灶君菩萨要馋痨”是百姓对生活的幽默调侃,也是苦中作乐的豁达写照。
荠菜,据说被食用的历史颇为久远,至少可追溯至西周时,《诗经》《尔雅》中均有关于荠菜的记载。在唐代,荠菜已成为迎新春的必需品,人们在立春这一天吃荠菜馅的“春饼”等。宁波地区的人们凭借着对美食的敏锐感知,将本地特色的年糕与荠菜巧妙结合,创造出了荠菜炒年糕这道佳肴,最初它或许只是农家人在冬日里的质朴搭配,却因着两者的相得益彰,在民间渐渐流传开来。这也是生活智慧的结晶,是地域文化的鲜活符号。它静静穿梭于家庭的团聚、节日的欢闹,用味道勾勒出亲情的脉络,用香气萦绕着对故乡的眷恋。每一次品尝,都是与过往时光的重逢;每一次回味,都是对家乡深情的凝望。
如今,身处新居,望着小院里的荠菜,那一盘盘荠菜炒年糕,串联起往昔与当下,让我知晓,无论走多远,故乡的味道永远是心底最柔软的牵绊,而这冬日里的荠菜炒年糕,便是我舌尖上的乡愁,岁岁年年,暖人心扉,长情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