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伍慧)日前,记者从市急救中心了解到,今年11月份,宁波平均急救反应时间为10分01秒,接近“10分钟急救圈”。2024年前11个月,宁波市院前医疗急救的平均急救反应时间为11分16秒,相较于2022年的14分37秒,缩短了3分21秒。
急救反应时间是指从调度员接到报警电话到急救车到达现场所需的时间。缩短的3分21秒的背后,是我市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布局的不断优化与突破。
急救点数量不足会导致急救反应时间明显延长。记者了解到,2022年底,宁波只有73个急救点,全市乡镇(街道)覆盖率为43%。按照《浙江省进一步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实施方案》要求,城市地区急救点服务半径不应超过3.5公里,乡村地区服务半径为8~10公里或建制乡镇至少建1个急救点。
立法补短板、消隐患,迫在眉睫。自2023年《宁波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立法启动以来,我市急救点的布局工作同步推进。
该条例规定:市、各区(县、市)分别设置一个急救中心,并配备满足生物、化学等污染防控要求的清洗消毒场所;每个乡镇(街道)设置一个急救点,并可以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急救点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的要求增设;急救点应当设置在被服务人员相对集中区域并符合交通便利的要求。
抢赢黄金时间,离不开院前医疗急救全流程高度配合。按照浙江省相关标准,调度员从接到报警电话到急救人员出车要在3分钟内完成。“举个例子,急救电话要求调度员10秒钟摘机。调度员接听电话之后,要迅速询问被救助人员情况、所在位置,与此同时还要发出派车信息……”市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突发事件中,科学高效的衔接机制能显著提高急救效率。对此,《宁波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以更加高效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为出发点,根据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流程,对服务主体、服务内容、服务途径、服务规范等作了明确规定。
公众的参与,是急救链条中的关键一环。为有效利用救护车到达前“黄金十分钟”的抢救时间,打通志愿者参与现场急救的“最后一公里”,《宁波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对社会公众参与急救方式、能力建设、急救设备配置等内容作了规定。
目前,我市在公共场所投放了4000余台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市民可通过微信小程序“宁波AED地图”查询设备分布位置。
我市初步建成了以市急救中心为龙头、各区(县、市)急救中心为支撑、急救点为基点的全市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共有市、区(县、市)急救中心11家、急救点149个、救护车323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