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信良
中共中央办公厅《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阳明心学,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廉洁思想,挖掘整理这些思想,对加快形成廉洁的社会风尚、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大有裨益。
“心外无物”启示我们廉洁要从“心”出发。阳明心学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人要求“孝”之理,须在自己心上求,不能在“孝”的对象上去求“孝”的理。人心中若有“至孝”的理,自然会尽心尽责地去孝敬父母,实现“至孝”的理。对于廉洁这样的理,也须在每个人的心上求,廉洁不廉洁,由心决定,从心出发。一些人内心不纯洁,尽管相关的纪律制度、法律规章都有禁止性规定,尽管知道这样做不妥,但为一己之私,大搞变通,打擦边球,变着法子满足私欲,被查处时还以诱惑太大、制度不完善等为自己开脱,这显然是在向外求廉洁的理,此路自然走不通。廉洁在我心里,我心廉洁,再大的诱惑,也无妨我坚持廉洁的价值追求和实践取向。
“知行合一”启示我们廉洁的“知”必须以行动来实现。王阳明指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们修养自己廉洁的品格,学习有关廉洁的知识,成效只能体现在具体行动上。比如《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第一条“坚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的学习,一两分钟便能将其文本内容记住,但这不意味着学好这一条了。只有实际场景中不假公济私和损公肥私,才算学好了这条。平时,我们对党纪党规、法律规章的学习,往往只注重文本知识,如此,没事时知道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但遇到诱惑,方寸就乱。所以,廉洁制度学好没有,不是以文本内容掌握没掌握为依据,而只有当廉洁制度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或者行动指南时,才有资格说学好制度了。
“破心中贼难”启示我们廉洁需要经常洗涤自己的心灵。王阳明在给弟子的信中指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心中贼”就是人的私心杂念,它们常会蒙蔽人的良知,使人做出违背天理良心、违背仁义礼智信的事。“心中贼”必须破除,但难度很大,王阳明要弟子们以充分的思想准备、高度的意志努力,去做好这件事。他进一步指出,“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如此方能使内心始终保持廓然大公的状态。廉洁的反面是贪婪,它是“心中贼”,对此要警钟长鸣,贪心一动,就必须及时遏制。尽管法律不会查处一个人的贪腐念头,殊不知人心中有贪念,就如播下了一颗恶的种子,一旦有条件,便会放肆生长。所有腐败行为,源自一个人的贪念,这需要让良知全天候地处在警备状态,腐败念头一有萌动,便须着力克制,将之扼杀于萌芽状态。
“人皆可以为圣贤”启示我们廉洁社会风尚值得期待。王阳明认为“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个个人心有仲尼”。这就是说,每个人都具备良知,它天然地排斥贪心私欲,希望自己廉洁、社会也廉洁。他又进一步提出了“致良知”的判断,指出致良知就是将心中的天理在现实的社会交往(待人接物)中呈现出来,以实际行动实现希望自己廉洁、社会也廉洁的愿景;而致良知,又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所谓“圣人可学而后至”“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人皆可以为圣贤”。人人具备良知,为成为廉洁的人提供了心理潜能;人人又能致良知,为成为廉洁的人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值得一提的是“人人都可以为圣贤”,意味着政府官员能廉政,医生能廉医,学者能廉学,商人能廉商,教师能廉教,各行各业人员都能廉洁,那整个社会形成廉洁风尚就值得期待。
当下,我们正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又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结合”,在这样的背景下,期待阳明心学中的廉洁思想能为建设廉洁社会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省委党校四明山分校)